1. 聊話題
  2. 網路新奇
  3. 動漫專區

《火影忍者》中「佐助」為什麼不用「寫輪眼複製「鳴人」的螺旋丸呢?原因竟是......

  • Alma

  • 11-24
回顧故事前期,佐助和鳴人的實力! 為什麼,佐助看到鳴人學會螺旋丸之後,不用血輪眼拷貝起來呢?


▲鳴人、小櫻、佐助(source:路戈的動漫世界,下同)


根據網友路戈的動漫世界的分析,大家都知道在忍者學院的時候,佐助是毫無疑問的天才,而鳴人是有名的吊車尾。兩人後來實力相當,不是在鳴人學會通靈之術和釋放九尾查克拉的時候,而是在鳴人開始學會螺旋丸的時候。


▲螺旋丸
為什麼這麼說呢? 路戈認為鳴人學會通靈術主要是為了劇情需要,對抗我愛羅的一尾尾獸。而九尾的查克拉是後期才算是學會控制的,前期只能說是失控!

九尾的查克拉釋放的時候,佐助看到的確也蠻驚訝這樣的能力。不過,在那之前,當兩人在天臺上互拼大絕招之後,很明顯,佐助只是將水罐打出一個洞洞,而鳴人已經完全破壞了水罐!

路戈認為,佐助驚嘆於螺旋丸的威力,這個時候他應該是震驚,嫉妒的! 這個時候,佐助的潛意識里,已經把鳴人當成一個很危險的,值得重視的對手了。



)▲天臺對決

▲天臺對決


▲天臺對決



▲天臺對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佐助已經開了寫輪眼,那麼遇到這麼厲害的忍術為什麼不復制呢!還要叛逃村子去找大蛇丸?

因為寫輪眼復制不了螺旋丸嗎?

錯!大錯特錯!可以復制!A級的螺旋丸是寫輪眼可以復制的形態變化的忍術。



▲螺旋丸

在後期,卡卡西要提升鳴人的螺旋丸時,就用單手卡卡西復制過鳴人的螺旋丸!
哪麼,為什麼佐助不學呢? 路戈覺得,可能原因如下:

1. 當時佐助的寫輪眼只有雙勾玉,還不夠強,所以復制不了。

2.佐助性情高傲,他不知道這是四代目火影的絕技,所以不愿意復制一個吊車尾的忍術。

3.佐助當時剛剛被哥哥鼬刺激,急於化身復仇惡魔,他需要遠離村子,遠離這些他覺得會讓他變弱的人和事物,所以一心奔向大蛇丸,潛意識里回避這個問題。

4.劇情需要,佐助要是全都會了,鳴人哪有發展空間!

不過,也有網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卡卡西是所有屬性都有,所以可以拷貝;但佐助只有雷、火,而螺旋丸是風系。」

「卡卡西的寫輪眼來自帶土,能拷貝忍術,傾向於空間類。佐助的血輪眼不一樣,他的寫輪眼和鼬更傾向於幻術。照你那麼說,如果寫輪眼都能拷貝忍術,那宇智波一族全能當拷貝忍者。但事實是只有卡卡西有這個稱號。所有的寫輪眼都會天照月讀嗎?所有的寫輪眼都會神威嗎?顯然不是。

所以就一個結論,佐助是拷貝不了螺旋丸的。而且佐助急於強大報仇,螺旋丸比千鳥厲害,他又不是傻子,如果他能學,他肯定會學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的話就分享出去吧!給更多人看到喔!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

  • 隻要問你7個問題,讓你馬上變清醒,不在迷茫

    問題一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廳,東西又貴又難吃,桌上還爬著蟑螂,你會因為它很近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臨嗎? 336x280   回答:你一定會說,這是什麼爛問題,誰那麼笨

    2017-01-02 宗教信仰
  • 參禪靠自己,念佛靠他力

    參禪靠自己,而念佛則是依靠他力。   現在流行的念佛法門是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通過觀想與稱名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就會得到他們的加持。而參禪卻完全不同,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完全是自力的

    2017-01-01 宗教信仰
  • 要龍魚混養(經驗貼)……

    霸王紅龍魚混養--大連高端玩家的霸氣九龍缸!(視頻「帝龍魚場」提供) 龍魚混養難度比較大,尤其是大龍混養,由於殺傷力比較大,混養起來難度也相對大些,所以龍魚混養最好從小龍開始混養比較容易

    2016-12-20 汪星人
  • 回家路上發現一隻大腹便便且暈倒的浪貓,趕緊送醫搶救!醫生的一句話讓我整個超尷尬!

    根據今日頭條報導,我自己在外面租了一個房子,有一天晚上回家正準備開門,突然感覺自己腿邊毛乎乎的,打開手機一看原來是隻貓。然後我把門打開了牠就鑽進來了,這個時候我才看清牠,很可愛的一個小傢伙,但是房東不讓養啊,我就準備玩一會在放牠出去

    2020-05-10 喵星人
  • 這次的盆景展 如夢如幻...

    2015首屆「工匠杯」盆景展在波特蘭藝術博物館開展,這項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和突出美國盆景的現狀,並把它提高到一個更高的藝術高度。美國盆景運動旨在開拓一個不同於日本盆景的傳統做法,同時還要保

    2016-12-30 生活常識
  • 不要錯過,六招就能拯救梨形身材

    相對而言裙裝和蓋過臀部的上裝更適合這種身材,發揮優點,揚長避短,隻要穿對衣服,這樣的身材也是很漂亮的。 A字形的半身傘裙和肩部有豐滿度的上衣搭配,平衡了梨形身材上身單薄的短處,散開的裙擺顯

    2016-12-30 生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