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公益關懷

60歲單親老媽媽當保母養活30歲兒子!爸媽總「為下一代而活,是父母的悲哀」!

  • 09-21

今天看到一個故事:30歲的兒子在家打遊戲,60歲的媽媽出去給人做保姆,以養活大學畢業後長期無業的兒子。

這位媽媽張阿姨,是個要強的單親媽媽,在兒子上小學時,就離婚了。她發誓不讓兒子過得比別人差,為了不使兒子受委屈,她一直沒有嫁人。

看到別人家裡有的,媽媽想盡辦法也要給兒子買。她的經濟條件並不好,因為她不想讓兒子活得比別人差,就算是從牙縫裡擠出錢,也要用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在兒子還沒有大學畢業時,張阿姨就用她的全部積蓄給兒子買了一輛車。

兒子大學畢業後,也找過幾份工作,但都被辭退了。之後,他再也沒有去工作,今年30歲的他,還沒有找到女朋友,整天待在家裡打遊戲到深夜,第二天中午才起床。

只要張阿姨不在家,兒子就吃方便麵喝可樂,由於生活不規律,兒子的身體一直不好,這讓張阿姨十分發愁。為了能夠照應兒子,她給鄰居當起了保姆,心想著,趁現在自己還能動多掙點錢,好讓孩子未來不至於那麼苦。

從張阿姨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些傳統父母的影子。他們總是怕孩子過得比別人差,對孩子過度照顧,一點委屈也不讓孩子受,一點苦也舍不得孩子吃。他們把這看成了對孩子“無私”的愛,認為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和“無條件的愛”。

常常聽到一些父母說:小時候操心孩子吃喝拉撒;再大一點,操心孩子的學習;等到子女大學畢業了,又操心他們的工作;子女工作了,又為他們的成家立業的事辛苦操勞;等兒女為人父母了,又開始為他們帶孩子……

如此沒完沒了,一輩子都在為子女活著,而操心的事也永遠沒有盡頭。

有人這樣說:活著,一切還不是為了下一代!正是這樣一種“為下一代而活著”的思維,讓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走進了一種歧途,用他們沒有邊界的過度之愛,把下一代養成了“廢物”和寄生蟲。

現在父母因孩子生的少,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就會代替孩子做事,或擔心孩子犯錯和受傷而控制孩子,不讓孩子自由探索,人為地為孩子繞過許多坑,把孩子保護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讓孩子生活在與現實脫離的“真空”裡。

而這種溺愛卻扼殺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沒有機會通過自己努力來證明“我自己能行”,漸漸地,孩子就會形成了“沒有父母的幫助,我什麼也做不成”的邏輯。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在父母溺愛下的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啃老意識。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在這種共生的模式下長大,並習慣了接受父母的單方面付出,漸漸地就形成了只會索取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聰明的父母,不會用自己的感受去代入孩子,代替孩子思考、做事和做決定。而是懂得尊重,尊重孩子的個性特徵和自由意志,讓孩子從自身出發,讓他們勇敢地做自己。由此激發孩子自身內在的潛力,最終成為他們自己想成為的模樣。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