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網路新奇
  3. 不可思議

關羽中的是什麼毒箭?刮骨療傷到底真實性如何?看完你一定會驚訝!

  • 07-02

在歷史上,“刮骨療毒”這四個字,一直是武聖人關羽的專有名詞,也是表現關羽過人武勇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關於此事,正史《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三國演義》在第75回中,則對關羽的英雄一幕大肆渲染:

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視。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公飲數杯酒畢,一面仍與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小校捧一大盆於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驚。”公曰:“任汝醫治,吾豈比世間俗子懼痛者耶!”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後人有詩曰:“治病須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苦無多。神威罕及惟關將,聖手能醫說華佗。”
 


正史和小說,還是有區別。

在小說里,羅貫中神奇地把公元208年就已去世的華佗復活,讓他到11年後的公元219年,去為關羽“刮骨療毒”,從而讓關羽坐享神醫級別的醫療待遇。


其實,在史上真的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就是《三國志》中那位連姓名都沒有留下的“醫”,也就是關羽麾下的軍醫。


當然,對於關羽所中的毒箭,無論是神醫華佗還是不知名的軍醫,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破臂作創,刮骨去毒。


那支射中關羽的毒箭,到底是什麼毒?
 

 

那些年,我們用過的毒箭


弓箭,是人類自原始社會以來就在使用的重要武器。也是從那時起,人類就慢慢發現了一些有毒的動物和植物,並且知道提取毒素製作毒箭,以增加獵捕大型野獸的殺傷力。
 

所以,毒箭的最初用途是狩獵。不過,既然毒箭可以射殺大牲口,當然也可以射殺敵方猛將,在這個邏輯下,毒箭逐漸被運用于軍事作戰。關羽在戰場上,就是吃了這個虧。
 

按照毒箭所用毒素的來源進行分類,毒箭可以分為動物毒箭和植物毒箭。
 

可以用來製作動物毒箭的動物毒素,種類並不多,主要來自毒蛇和毒蛙。印第安人就用棘樹蛙製作毒箭,而這種蛙後來也被正式命名為“箭毒蛙”。被這種毒箭射中的動物,瞬間麻醉,分分鐘就掛。
 

非洲人還會用有毒的紅螞蟻和甲蟲製作毒箭,夏威夷人會用有毒的珊瑚製作毒箭,而我國彝族人則可以利用牛角蜂和七里蜂在自衛時由尾部蜇針釋放的毒素,製作毒箭。
 

但是,可以用來製作植物毒箭的植物毒素,種類就太多了。據不完全統計,分佈在溫帶地區和熱帶地區的有毒植物,至少有三百種以上可用作毒箭用途。
 

植物中最毒的,是“箭毒木”。我們中國人,給這種樹取了一個更為形象的名稱——“見血封喉”樹。此樹全身是毒,桿、枝、葉、花、果的白色汁液中,均有劇毒。
 

其毒性之烈,可以從以下中毒現象中窺見一斑:


人畜被這樣的毒箭射中,有一句話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即上坡最多跑七步,下坡最多跑八步,第九步一定斃命;


只要被其斷裂的樹枝扎傷,就會馬上窒息而死;


就是人身上有破皮,沾上其汁液也會死;


如果這種汁液濺進眼睛裏,馬上失明;


被這種毒箭射死的野獸,其肉也不能吃,否則也會中毒死去。
 

見血封喉”樹,屬於落葉喬木,樹榦粗壯高大,樹皮厚,有花有果,主要分佈於我國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省,還有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以及北非熱帶地區。
 

我國西藏還有一種生長在海拔5000米高山上的植物,名叫“一枝蒿”。其莖磨成粉之後,就成了毒粉。磨粉時要特別小心,手上不能有傷口,還要用衣服蒙住口鼻後在上風處操作。為了驗證毒效,可以將雞的傷口灑上毒粉,隨後拋向空中,雞墜地即亡,毒粉就製作成功。
 

相對於“見血封喉”樹和“一枝蒿”的毒,其餘的植物毒素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起碼,這些植物毒素不是瞬間致命,好歹還有得救。
 

烏頭”,我國也稱為“草烏”的,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植物毒素。這種植物屬於毛莨科烏頭屬,其根部所含的烏頭鹼有毒。《本草綱目拾遺》和古彝文經書《毒的起源經》均記載了這種毒素。烏頭鹼的毒性也比較大,常人只需口服3-4毫克,就會出現心慌、心悸、心律不齊的癥狀,嚴重者還會心臟驟停。
 

這種植物之所以有“烏頭”之名,是因為其外形與烏鴉頭相似。野生“烏頭”叫草烏頭,人工種植的“烏頭”叫川烏頭,而川烏頭的側根又名“附子”,都有毒。
 

“烏頭”之毒,國人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準確認識。
 


《史記•蘇秦列傳》中“蘇秦曰:臣聞飢人所以飢而不食烏喙者,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蘇秦此處說的“烏喙”就是“烏頭”。因為其有毒,所以人在肚子餓時吃烏頭,跟餓死是一樣的結果。
 

還記得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嗎?鞏俐所飾演的王后,被周潤發所飾演的大王下毒。隱藏在王后湯藥中的慢性毒藥,電影中稱為“西域草烏頭”,其實就是“烏頭”。而王后說自己“每日暈眩”,正是“烏頭”中度中毒的癥狀。
 

其餘的植物毒素,還有眾所周知的夾竹桃、毒番石榴,均可用來製作毒箭。
 

雖然動物毒素和植物毒素眾多,但世界各地各民族製作毒箭的方法,卻大同小異。一般都是先提取毒素,製作成汁液、粉末或膏狀,然後將其塗抹於箭頭部位,即可使用。
 

 

射中關羽的,到底是什麼毒箭?
 

從史上關羽中毒箭之後的反應來看,他所中的毒,至少不是“見血封喉”樹和“一枝蒿”那樣瞬間致命的劇毒,因為他並沒有當場死亡。
 


多種典籍記載表明,關羽所在的中古時代,還有他所在的戰場地域,決定了射中他的毒箭,最有可能是“烏頭”毒箭。
 

用“烏頭”榨汁,熬製成膏狀,名叫“射罔”。再將這種“射罔”塗抹於箭頭,即可製成“烏頭”毒箭。《魏書》卷103記載,匈奴“秋收烏頭為毒藥,以射禽獸”。
 

對於這種毒箭,記載較多。
 

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說“禽獸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可以鹽汁、大豆,解射罔毒也”;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也記載:“鳥獸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解之方:大豆煮汁,及鹽汁,服之,解”。

以上典籍距離關羽的時代,並不遠。距離他稍遠一點的五代時期的《日華子本草》記錄說:“土附子,味鹼、辛,熱,有毒……取膏名為射罔,獵人將作毒箭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典籍中所謂的“毒箭”,不同的作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他們所說的“毒箭”,就是帶有“射罔”之毒的箭。可見,在關羽所處的中古時代,我國北方及中原地區所使用的毒箭,主要就是“烏頭”之毒、“射罔”之毒。
 

羅貫中也是這樣認為的。關於關羽到底中了什麼毒,他在一千多年之後所寫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說到了點子上:“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葯”。
 

所以,射中關羽的,正是“烏頭”毒箭。

 

一般情況下,中了“烏頭”毒箭,可以按照《備急千金方》中的辦法治療:“為射罔箭所中,削竹如釵股,長一尺五寸,以綿纏繞,水沾令濕,取葯納瘡中,隨瘡深淺令至底止,有好血出即休”。所用的葯,可以用川穹、苦薺等草藥外敷,也可以輔之以芍藥末加入酒或米汁中口服。
 

但是,關羽中了毒箭之後,初次幫他處理傷口的軍醫肯定是“庸醫”一枚。他做事太馬虎了,對於一軍主將的祛毒治療,居然都沒有做到徹底根除。
 

最後傷口是癒合了,可殘餘的“烏頭”之毒還在關羽體內作祟,並且已深至臂骨,導致關羽“每至陰雨,骨常疼痛”。
 

醫療事故,典型的醫療事故。
 

等到第二次治療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於是,只好採取非常手段,將已經癒合的傷口重新挖開,“破臂作創”,然後再“刮骨去毒”,直到完全颳去殘留在肌肉及骨骼上的“烏頭”之毒。

雖然這次治療過程很能展現武聖人的武勇,但“臂血流離,盈於盤器”,一般人如果不上麻醉,早就先暈過去了吧...

原文出處:wikipedia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