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爆料專區

最傷孩子的「4種話」:好好說話,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家風!

  • 10-31

以下這四種話,就是傷害孩子最深的話語,
身為家長千萬要小心,
別讓這些話成為一把利氣,刺傷自己的親人,
別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必須要承受「語言暴力」!

01批評孩子蠢笨
“你怎麼那麼笨!”
“你這智商是豬嗎?真沒用”
“這個都不懂,蠢死了,一點都不像我生的。”

這些話也許是父母輔導孩子作業時,
恨鐵不成鋼說出口的,
也許是看到孩子鮮紅成績的那一剎那,
脫口而出的,也許是習慣性的口頭禪。
但無論哪一種,聽在孩子的耳朵裡,都是刺耳難堪的。

看過這樣一個實驗:
科學家把一條大魚放進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
大魚每次餓了就會游上去捕小魚,
沒有一隻能逃得過它的捕捉。

過了一段時間後,
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大魚,
再放進水池裡。
一開始,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
大魚就像之前一樣游上去咬,
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一次、兩次、三次,不斷地碰壁之後,
慢慢地,大魚的衝撞越來越少。
後來,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

最後,當科學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時,
備受打擊的大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
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
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也不會再張嘴。

它被活活餓死了。
你覺得大魚很笨嗎?它太容易放棄、不懂得努力嗎?
並不是,它也曾努力過、也曾拼命過,
可是在一次次地“碰壁“之後,
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當這樣的懷疑又被一次次地驗證之後,
它就只能堅信自己是只“笨魚”了。

就像很多孩子,其實本身的智商並不低,
和普通人一樣,有很輕易就能理解的事,
但也有很難搞懂的題。

但如果父母一次次地告訴孩子,
你就是很笨、你就是沒用,
你就是特別蠢,
一開始,他會很傷心、難過,
之後,他會努力向父母證明。

但當這個證明過程出了錯,
父母又習慣性地打壓孩子,
孩子對自己的自信心就會降低一層。

多次之後,他就會自暴自棄,絕望至極,
寧願相信自己是個蠢貨、笨蛋,
這樣聽到父母的批評時,心裡才會好受些,
“原來爸爸媽媽說得是事實啊”,
後來,就真的成為了“沒用的人”。

別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定性!
別成為套住孩子的一個“罩子”!
當你的批評一次次脫口而出時,
就要小心孩子真的成為你口中的那一類人!
別讓他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又蠢又笨、很沒用。

02威脅孩子受罰
“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混小子,是不是又想挨打了?”
“再不聽話,把你關進小黑屋。”
有些父母崇尚“棍棒教育”,
哪怕現在動手打孩子的現像已經開始逐漸減少,
口頭上的威脅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抖音上看過這樣一個短片,
是一位媽媽給自己孩子拍的。
孩子正在好好吃飯,媽媽先是問孩子:
“你怎麼吃那麼多?”
孩子聽到媽媽問她,就把頭抬起來,
衝著媽媽路露出了個甜甜的笑容。

這位媽媽接著逗弄孩子,
“你吃太多了,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
聽到這話,孩子急了,表情馬上委屈起來,
眼淚懸在大大的眼睛裡,馬上就要哭出來。

過了會兒,看媽媽沒什麼動靜,
就低下頭、放下小勺子,害怕地說:
“媽媽,我不吃了,你能不能別不要我。”
說完,就“哇”地一聲哭出來。

我不知道這位媽媽是否是有心還是無意,
但顯然,這種“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這樣,我就要打你了”的句式,
本質上都是一種強勢者對弱勢者的威脅。

在一個家庭裡,父母對孩子來說,永遠是強勢者。
孩子最擔憂的就是父母不要他,
最害怕的就是被無情打罵,
可很多父母往往就會拿孩子害怕擔憂的事情威脅他。

威脅他要學習要達到什麼成績,
威脅他要做家務活,威脅他聽話。
長此以往,孩子內心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
也會給孩子灌輸一個意識:
只有懂事、聽話的孩子才不會受罰,
只有懂得取悅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可往往,越懂事的孩子,
心理的陰影和疼痛卻是最大的。
別讓孩子長大之後,
成為習慣性取悅別人的人,
丟了真實的自己。

03習慣性敷衍孩子
“走開,不要來煩我。”
“快去學習。”
“我很忙,你去做你自己的。”
不負責任的父母,總會習慣性敷衍孩子。
網上看到這樣一則笑話。爸爸在給孩子講故事,
不到5分鐘,一本故事書講完了,
孩子在一旁聽得一愣一愣的。

看上去有些搞笑,但放在現實生活裡,
這樣的爸爸卻很是常見。
很少陪伴孩子,就算有時間,
也寧願自己一個人玩手機,
讓孩子一個人在旁邊玩或學習,
美其名曰是要“休息”。
就算偶爾照顧孩子也不入心。

有的爸爸為了看場球賽就對孩子惡聲惡氣,
生怕他來打擾自己看電視;
有的媽媽總是督促孩子學習,
恨不得沒一刻停歇,就是生怕孩子麻煩她。

有多少父母覺得養孩子是個麻煩事,
照顧孩子很敷衍,給孩子念童話書很敷衍,
答應孩子承諾時很敷衍,
輔導孩子功課時也很敷衍。

以為孩子還小,還感受不到,
隨便應付一下孩子也能茁壯成長。
但潛移默化間,
孩子也會學到父母身上的敷衍態度,
做什麼事都不能盡心盡力,
說話腔調也總是一臉不耐煩。

一個健康、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精心培養,
而這其中,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尤為重要。
真的,哪怕再忙,
也要抽出一部分時間專心陪伴孩子,
可以給他講故事,可以陪他學習,可以聽他唱歌,
可以和他一起玩遊戲。
哪怕一周只有1小時,孩子也會很滿足。

04總是不相信孩子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能不能讓我省省心。”
“媽媽走後,你是不是又看手機了,肯定看了。”
“是不是你先做錯了?是不是你不對?”

很多父母都習慣性不相信孩子。
微博上有個很火的段子。
有人問:你見過父母的哪些強盜邏輯?
有人答: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
回來後我還抓著手機,
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
回來後我抓著手機了,
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網友們看到都笑了,紛紛贊同,
表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但笑歸笑,笑過之後仔細思考一下,
這樣的“強盜邏輯”本質上不就是不相信孩子嗎?

總覺得喜歡孩子玩手機,
所以孩子在父母看不見的時候就一直都在玩手機;
總覺得孩子不會被人欺負,
所以一旦和其他孩子發生了矛盾,
第一時間就覺得是自己家孩子先動手。

這種深藏在父母內心深處的“不相信”會變成一把火,
燒掉孩子對父母的期待和對自己的自信。

《少年說》中,一女孩含淚“控訴”爸爸。
“我的爸爸永遠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如果我在寫作業時,拿起手機查單詞,
 爸爸不管我怎樣解釋,
 都會認為我是在玩手機。”

“我還有一個妹妹,她特別喜歡招惹我,
 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時候,
 她都會跑到爸爸那裡告狀,
 爸爸聽完之後,都會二話不說來教訓我。”

“爸爸,您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父母對孩子長期的不信任,
就像一根刺,哽咽在喉嚨裡,
扎得孩子疼痛難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曾做過關於“對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
結果顯示,孩子們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中,
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哪怕有時內心真的懷疑孩子,
父母也要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
不是只有大人才需要尊重和理解,
孩子也是人,也會疼,
也會覺得冤枉的滋味太難受。

05沒有任何關係是無堅不摧的,哪怕是血脈相連的親子關係。
孩子對父母的話語和情緒是極度敏感的,
他們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貶損而失落好久,
也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誇獎而開心一整天。

再次告誡各位家長,
別讓你的話語成為切斷親情的利刃,
也別讓孩子只能一個人默默的,
待在自己的空間裡悲傷、難過、生氣,
也別等到已經無法挽回之時,
才發現孩子的心早就走遠,
想拉也拉不回來。
懂得好好說話,才是一個家的好家風!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