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爆料專區

老子:是你的,不用爭;不是你的,不必爭!

  • 03-09

老子,中國先秦時期思想家,學派創始人。
關於老子的姓氏,歷來說法不一。
戰國中晚期道家學派筆下的老子,都稱他為老聃

《莊子》的內篇《德充符》,
外篇《天地》、《天運》、《田子方》、《知北游》等,
都把老子視為前輩。
秦漢之際成書的中《曾子問》篇,
也把老子視為與同時代的知禮守禮的長者。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
則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
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
《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
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會有如此現象,
也是因為許多老子的思想,
其中的道理至今依然讓人受用無窮。

所以以下就跟各位講講,
老子思想中,
「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意思。

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曰:「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暫時的退讓。
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
保全了自己,於是才能立足不敗之地。

在這世界上,不爭就不會樹敵。
而那些爭強好勝的人,在老子看來都是缺乏任性的
所以他說:
「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

無獨有偶,美國猶他大學心理學家蒂莫西·W·史密斯,
在不久前舉辦的美國心理協會年會上,
公佈了一項新研究結果:
太過爭強好勝的人,
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從而縮短壽命。

事物越是爭強好勝,越是剛強,
就越是和大道背道而馳,也就越容易被消耗。
所以老子讚美柔弱水,
水柔弱而取下,利萬物而不爭。
但水卻擁有強大的力量,
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心理學教授蒂莫西·W·史密斯與其著作《健康心理學》

張之洞說:
「平生有三不爭:
 不與俗人爭利,
 不與文人爭名,
 不與無謂人爭閒氣。

張之洞身材矮小,其貌不揚,
經常有人奚落他。
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期間,
有位當地的畫家,
畫了一幅「三矮奇聞」圖嘲笑張之洞。

這幅畫流出後,張之洞的屬下氣憤難當。
張之洞得知後,反而呵呵一笑,
然後吩咐幕僚把這幅畫買下來。

曾國藩說:
「士有三不鬥:
 勿與君子鬥名,
 勿與小人鬥利,
 勿與天地鬥巧。

縱觀曾國藩一生,
他不與同僚爭功,不與同僚爭名,
更不爭權,只懂得「但問耕耘,莫問收穫」,
最終被後世尊奉為道德學問以及事功方面的楷模。

不爭,有時候是一種韜光養晦的策略。
歷史上,劉邦第一個攻破鹹陽,卻不自稱王。
劉邦與項羽爭雄,
在實力懸殊下,
劉邦承認項羽霸主的地位,
選擇了臣服,讓出了關中,
卻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實力。

隨後劉邦在分封的蜀地積極備戰,
等待時機,最終消滅了西楚霸王,
建立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不爭,更多的是一種境界。
《道德經》中說:
「道生之,德蓄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就是「玄德」的境界,
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萬物盡了力而不恃其能,
助萬物成長而不宰割它們。

是你的,不用爭;不是你的,不必爭
老子說:
知人的人具有睿智,
自知的人算是聰明。
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
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

老子認為,
與其去跟別人爭強好勝,不如戰勝自己。
與其整天與別人爭來爭去,不如完善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樹從不自我標榜,
但是樹下的野地也會自然地踏出一條路來,
這是因為桃李是實實在在地開出了美麗的花,
結出了香甜的果,在為人們默默地服務,
所以用不著吹噓,人們自會歡迎它們。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