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高溫天,警惕“熱中風”!出現3種症狀別大意了

  • 08-11

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熱,近兩天,我省氣象台更是多次發布高溫紅色預警,而預計這樣的高溫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大家都知道冬季是中風病發的高峰期,但實際上夏季也同樣是高發季節,所以,持續高溫天氣,預防“熱中風”對中老年人十分重要。

近日,我院內科就收治了一位“熱出來”的腦卒中患者。

患者吳某51歲,既往有反复頭昏、視物模糊症狀,醫生考慮患者有腦血管狹窄情況。

4日,這位患者在戶外排隊做新冠核酸檢測時出了一身大汗,回去後也不以為然,沒有及時喝水,等27日早晨一起床,他就再次出現頭昏、雙眼視物模糊不清等腦缺血症狀,並持續了半個小時才緩解,於是急忙到我院就診。

由於乾預及時,這位患者的不適已得到緩解,並不會留下後遺症。

我院老年內科主任朱曉紅介紹,這位患者雖然年輕,但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多種基礎疾病,且有長期抽煙、喝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雙側椎動脈都已出現了狹窄。

大量出汗後流失的水分沒有及時補充,血液會變得黏稠,如果本身有血管狹窄問題的話,就更容易發生腦灌注低,引起缺血性腦卒中。

一般導致熱中風病發最常見的原因有兩點:
1.體內缺水
夏季氣溫過高,人體分泌的汗水會比其他季節分泌的多出好幾倍,如果沒有及時補水,身體內環境就會缺水,增加血液的粘稠度,這對於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一些患者來說,容易促進血管內血栓的形成,從而導致缺血性中風的發生。

2. 愛吹空調
因為天氣炎熱,空調基本普及到各個家庭當中,相較於電風扇大多數還是更偏愛於冷氣,因為可以給身體體溫快速降溫。

但是當人體與外界的體溫相差過大時就會刺激血管的收縮。

容易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出現腦部血液循環功能障礙的發生,導致中風病發。

中風常見有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經常會被錯認為是中暑,從而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期。

如果患者感到身體出現不適時,可以這樣自測一下:
1.說話
患者可以隨便重複一句別人的話,或者照著路邊的廣告詞念一念,看看自己是否說話清楚,或者說話困難等症狀發生。

2.微笑
患者做微笑表情,看看是否臉部表情對稱,中風患者經常會出現面癱,嘴歪眼斜的症狀,如果患者出現一側嘴角歪斜或無表情那就需要注意了!

3.活動肢體
患者閉上眼睛,控制兩側手臂同時上舉,因中風大多會導致患者出現偏癱,一側肢體麻木的症狀,如果患者有一次肢體明顯活動困難,出現感覺異常,需要立即就醫檢查。

流行病學證據表明,氣溫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

很多人都知道氣溫驟降、寒潮來臨時導致腦卒中高發,其實高溫天氣中風也易高發,當氣溫高於32℃時,中風的發生率較平時高出66%。

一項刊登在《環境與健康》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最高氣溫每升高1℃,急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就會增加17.3%。

《英國醫學雜誌》上發布的一項覆蓋中國272個主要城市的調查顯示: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與氣溫變化有關的死亡比例為17.49%;以冠心病為例,極端寒冷天氣對死亡風險的影響呈延遲效應,而極端炎熱天氣對死亡風險的影響迅速而短暫,當天就會立刻顯現。

長航心腦血管內科提醒大家:高溫天氣要注意避暑。

存在顯著動脈狹窄的高血壓患者要密切監測血壓,並及時調整藥物。

較多高血壓患者夏季因出汗、血管擴張導致血容量較低,血壓較低,這時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或諮詢醫師調整藥物,否則因血容量不足,血壓過低,導致腦部得不到足夠的供血,而發生缺血性腦卒中。

另外,炎炎夏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曬工作,隨身帶水,及時補水,夏季每天飲水量一般不少於2000毫升。

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後,也應喝一杯水,若半夜醒來也可適量補點水,既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又能預防血栓形成。

在家也不要貪涼,空調溫度保持在26 度最佳;注意身體的異常,如果出現肢體麻木、無力,流口水,嘴巴斜,言語含糊,頭痛、頭暈,甚至吞嚥困難等不適要第一時間撥打120,儘早就診。

腦卒中越早就診療效越好,治療早1分鐘就可以挽救190萬個腦細胞。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