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公益關懷

孩子若不愛吃飯,其實大多是家長的原因!

  • 09-22

大家好,我是Tammy 今天來跟你說說 孩子不愛吃飯,其實大多是家長的原因吧!

 

孩子不愛吃飯,確實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很多威逼利誘的方法總是不受控制似的脫口而出,但最後效果又是怎樣呢?這次大發脾氣,下次“吃飯大戰”還是繼續上演。比起每頓飯能往孩子嘴裡塞進多少食物而言,為孩子保留一份最寶貴的食慾,其實更為重要。

 

兒子吃飯的問題,曾讓我無比頭疼。

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兒子飯量很小,每次都要追著餵才能吃上幾口。

有次小姑子家裡有事,需要把她兒子也就是我的外甥放在我家幾天。外甥比兒子大三個半月,倆人玩什麼都要爭搶,常常是一言不合就爆發“戰爭”。著實讓我體驗了一把二胎媽媽的艱辛。

兩個小傢伙在一起的唯一好處,就是可以多吃點飯。倆人都想當第一,你爭我搶的,飯碗很快就見了底。

可是好景不長,也就頭兩次倆人對吃飯第一的熱情比較高漲,後面的幾次又恢復了原樣,總是扒拉幾下就完事。

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日子裡,我都在想怎麼解決兒子吃飯困難的問題。經過多次的摸索,多次的調整,兒子終於把吃飯當成自己的事了。

所以說,孩子不愛吃飯,其實很多時候是家長的原因。

家長錯誤方法之——獎勵法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對孩子難免有些寵愛。吃飯的時候就像一場家庭戰爭,往往是全家齊上陣:爸爸好言相勸,再吃一口;媽媽端著飯碗,追來攆去;奶奶陪著笑臉,吃完買餅乾……結果卻不是很理想,常常以孩子大哭家長妥協來收場。

其實這招是家長們使用頻率最高的,糖果、玩具、零食或者動畫片,這些獎勵一開始對孩子會有短時期的作用,但漸漸的就不湊效了。

吃飯本該是讓孩子自身感到愉悅的行為,一旦他覺得吃飯這件事,是需要得到“回報”的,就會認為不好好吃飯是應該的。並且他可能還會認為,自己在有獎勵的時候才吃飯,關注點全在“我好好吃飯會得到什麼獎勵”、“今天沒有獎勵我為什麼要好好吃飯”。

這其實和另一個小故事是相同的道理。

故事的具體的內容記不清了,大致意思就是幾個小孩子有段時間經常去老爺爺門前玩耍,影響他的休息。老爺爺就想出一個辦法,每天給他們一人一顆糖果,要求他們每天去玩。這樣堅持了幾天,後來老爺爺突然不給糖果了,孩子們覺得自己應得的“報酬”沒有了,憑什麼按照他的要求做,於是去別處玩了。

其實餵飯這件事是一樣的,很多家長容易陷入過度獎勵的陷阱,覺得孩子表現好就應該誇讚和獎勵。但往往事實會朝越來越糟糕的方向發展,因為過度獎勵剝奪了孩子從生活中獲得的基本滿足感。

家長錯誤方法之——威脅法

“不吃飯的話,餓了沒有零食吃!”

“你不吃完,週末就不帶你出去玩了!”

這種威脅的方法很多家長也會用,可能一開始孩子會被hold住,但往往不會維持到一頓飯結束。

其實,這種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說到做到,不要給孩子幻想。很多家長說是不給孩子吃零食,真的堅持到下一個飯點了嗎?不帶孩子出去玩,真的把他關在家裡了嗎?

很多家長嘴上說的懲罰並沒有嚴格執行,漸漸地孩子就琢磨透了大人的心思,不把這種“威脅”當做一回事。因為他知道,家長是“說著玩”的。

孩子不愛吃飯,確實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很多威逼利誘的方法總是不受控制似的脫口而出,但最後效果又是怎樣呢?這次大發脾氣,下次“吃飯大戰”還是繼續上演。

所以,家長要做的不是哄著讓孩子多吃一口飯,而是想辦法讓孩子把吃飯當做自己的事。

比如,飯菜多樣化:

有時候花樣百出的飯菜可以讓孩子食慾大增。在飲食均衡的條件下,家長可以選用不同的食材,進行營養搭配,力求在色澤、形狀、口感、烹飪方式上保持變化,讓孩子對食物有新鮮感,期待吃飯。

比如,家長以身作則:

“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如果家長都不愛吃青菜、挑食或者飲食不規律,那怎麼教育孩子呢?爸爸媽媽的良好示範非常重要。

比如,控制零食:

雖然零食的給予有其必要性,然而卻不可過量,如果孩子兩餐之間吃得零食過多,不僅對健康發育不利,還會造成“本末倒置”,影響正餐的進食,這一點家長要格外注意。

比如,固定的開飯時刻:

儘量做到吃飯的時間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習慣,並規定孩子須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餓了,也不要再給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

在餵孩子吃飯時,加入一些輕鬆、活潑的語氣,讓吃飯不再只是吃飯而已,將吃飯時刻與方式變成有趣的事情。比起每頓飯能往孩子嘴裡塞進多少食物而言,為孩子保留一份最寶貴的食慾,其實更為重要。最後請分享給大家,說說看你的想法吧!讓我們再會!我是Tammy小編。我們下次見!

原文出處:親子天地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