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公益關懷

周陪孩子少於12小時,還稱得上爸爸嗎?

  • 11-16

現在的節目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像是有一道題就是「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一看到這一題,非常多的網友都在討論,畢竟現在生活壓力很大,雙薪家庭應該已經是主流,而一家之主的爸爸,能陪孩子的時間真的少了太多太多了。

意料之中,這次辯論的結果是,79%的人選擇了支持;但是意料之外的是,節目組採訪的幾個孩子中,有三個人的回答卻是:不支持。

不支持的理由是:
「因為他是我的爸爸呀」;
「爸爸是我最好的爸爸」;
「爸爸工作整天很辛苦,太不容易了」。
聽到這樣的答案,坐在一旁的爸爸眼角不禁濕潤起來。

關於陪伴,一直是當今親子關係的熱議話題。
但是看了這段採訪,我們才知道,在陪伴這件事上,孩子竟然比爸爸懂事。

有網友評論說:「這些爸爸估計難過一下,然後就忘記了吧。」

的確,從孩子們的言語中,我們幾乎沒有看到他們埋怨父親的情緒,他們希望爸爸能抽出更多時間陪自己,但是懂事的他們,做的更多的是給予父親以理解。

不懂事的,是這些「隱形爸爸」。

節目裡從小缺失父愛的辯手顏如晶說自己既沒有長久地怨恨父親,也沒有在感情中患得患失。

但是她這樣形容自己和父親的關係:「12個小時太長了,如果要我和我爸待在一起12小時,我不知道要幹什麼,和我爸說話超過一分鐘,我都覺得長。」

我們為她不能和父親擁有親密的關係而遺憾,更為這樣的親子關係而感到尷尬。

我們希望,「爸爸」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詞語,而是一種關係,一份情感。

我們希望,爸爸們能在賺錢養家之餘,去陪孩子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玩一個遊戲、聊一會兒天。

蔡康永在最後總結陳詞時說:「12小時這個數字不是星球需要呼籲的,而希望爸爸們付出心力,才是背後真正的用意。」

看完節目,我們不是需要糾結每周到底能不能陪伴孩子12小時,因為父親想給孩子陪伴,並不一定需要很長時間。

陪伴是一個雙方互相了解的過程,也是增進感情的過程。

遙想起小時候,渴望爸爸的陪伴、媽媽的關懷,是我每天下課後的期望,而現在的父母,有多少個能回應孩子的期望呢?

這次,我們希望的是不要讓「當孩子一歲一歲長大,自己卻無法多和自己的孩子說一句話」的狀況重演!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