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與羅馬,這兩大帝國相繼崩潰以來的數個世紀中,歷史最顯著、最驚人發展是,突厥人從東向西,沿著歐亞草原的驚人擴張。除了日本、印度南部和東南亞以外,幾乎整個世界都遭到了突厥人的入侵,突厥人建立了數個帝國、數十個汗國、上百個蘇丹國,突厥人遼闊的疆域,一度從東方的中國,延伸到地中海西部的阿爾及利亞。
在這幾個世紀中,突厥人的擴張明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公元6世紀至9世紀,對中國北方和亞洲中部的侵襲,第二階段是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控制了阿拔斯王朝,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主人,第三個階段則是公元13世紀至20世紀,向西歐、非洲、印度的擴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最後的帝國崩潰為止。
公元540年,突厥人開始見於中國史籍,這一改變說明,他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為中原王朝無法忽視的一股勢力。數十年後,已經把疆域從遼寧西部,拓展到中亞奧克蘇斯河的廣大平原地區,不久後又擊敗波斯帝國,奪取了阿富汗北部地區。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兩部,東突厥不斷侵犯中國,甚至在長城圍攻了隋煬帝。公元626年,突厥人攻至僅離首都長安40里的涇陽,大唐帝國被迫與其訂定了帶有屈辱性質的渭水之盟。
於是,擊敗兩大帝國的突厥人,成為了亞洲無可爭辯的霸主,似乎要在另一支游牧民族興起以前,席捲整個世界。然而,這一可能性從未發生,突厥人迅速丟掉了霸主地位,不但喪失了蒙古草原,甚至被趕出了民族的發源地。
導致這一轉變發生的最直接因素無疑是與中國的戰爭,但是,比蒙古人更加強大、影響更為深遠的突厥人,為什麼會敗得如此迅速和難堪呢?
首當其衝的是大唐帝國對突厥人的反應,同數百年前的漢帝國對匈奴人的反應極為相似。中國首先通過和親,將公主嫁予突厥王室,這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可汗的一些決策。
與此同時,隋唐兩朝又向突厥人稱臣納貢,送去了巨額財富,以免遭受更為嚴重的損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突厥人對中國人的敵對情緒。
但是中國的貢品,只會成為突厥貴族的私人財產,無法讓汗國最底層的牧民受益,而遊牧的政府組織較為鬆散,王廷對邊疆部落的約束並不強烈。
這一狀況體現在災害來臨時的表現上,每當牛羊因氣候、瘟疫等原因大量死亡,引發普遍的饑荒時,邊疆部落就會違反王廷命令,南下劫掠。如果他們在長城前遭遇挫折,就只能將矛頭指向其他的遊牧部落,甚至是屬於可汗的草原。
因此,在公元628年,當暴風雪降臨在草原、大批牛羊被凍死時,爆炸點隨即來臨。回紇、拔野古、薛延陀等部相繼叛變,它們的獨立馬上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認和支持。
可汗無法迅速平定這些叛亂,軍力漸漸削弱,從而招致了大唐帝國的攻擊,公元629年冬,唐朝皇帝決定撕毀盟約,動員軍隊十多萬,分兵數路北伐突厥。
公元630年1月,李靖率領3000精銳騎兵,冒著嚴寒,自馬邑出發,奔襲定襄,大敗頡利可汗,唐朝皇帝極為高興,聲稱定襄之戰「威振北狄」,能夠雪洗渭水立盟的恥辱。
不久後,帝國的另一位將軍李勣,在漠南打敗了突厥主力。幾個世紀以來,漠南一直是游牧民族防禦中原帝國反擊的堡壘,但在黃河北部的白道戰役中,中國人大獲全勝,突厥騎兵僅餘數萬。
這一戰役是決定性的,因為它不但在軍事上沉重打擊了可汗,也在精神上瓦解了突厥人的鬥志。事實上,白道戰役後,頡利可汗就派遣使者,向唐朝皇帝謝罪,請求歸附,後來被唐軍俘虜,一度鼎盛的東突厥就此滅亡,此時距李靖從馬邑發兵,時隔僅3個月。
中國人輝煌的軍事成就,還在於君臣的互相理解。初期戰爭後,頡利可汗迫於形勢,向帝國稱臣,請求入朝謝罪。皇帝同意了這一請求,並且派遣使者撫慰可汗,但將軍們明白皇帝的真實意圖,在帝國使節到達後不久,便即發動了全面攻擊。
慌亂的突厥人倉促應戰,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可汗北逃之路又被截斷,最終慘遭戰敗,宣告了東突厥的滅亡。從公元626年渭水之盟算起,突厥人亞洲霸主的地位,僅僅維持了三年多。
後來,大唐帝國建立了單于都護府和安北都護府,用來管轄東突厥故地,按照開元年間道、州、縣的三級劃分,這兩個都護府均屬關內道,僅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地級市。數十年後,帝國又攻滅了西突厥汗國,將疆域遠遠拓展到了亞洲中部。
應該指出的是,大唐帝國的勝利,不該完全歸功于軍事,還在於敵人內部的重重矛盾。由於統治方式、歷史傳統的原因,兩大突厥汗國存在著相近或相同的問題:
「送來黃金白銀、絲綢和女人的中國人,總是用漂亮話讚美首領,引誘居住在遙遠地區的部族,接受彼此間不利的勸告……由於中國人的陰險狡詐,高貴的首領和善良的牧民發生衝突……中國人讓突厥古老的汗國土崩瓦解……貴族的兒子成為農奴,純潔的女孩變成奴僕。」(《突厥人的東方王國》、《東方問題研究會刊》,倫敦)
突厥人的這一控訴是主觀的、帶有偏見性的,卻反映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汗國內部的貧富差距,已經擴大到極為驚人的地步,牧民們希望使用大唐帝國的財富,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況,可這些財富卻往往落入貴族們的私人腰包,由此引發了公開的不滿,可能還演變為流血衝突。最終的結果就是,當自然災害無可避免的到來時,突厥的牧民們,面臨著挨餓的危機。
而汗國內部,那些地域遼闊、能夠自給自足、甚至擁有強大武裝力量的部落首領,也因為財富分配的不公,樂於接受中國人的賄賂,對王廷心懷不滿。
長城以南的中國人,卻在數個世紀的分裂期間,發展出一套稱為「均田制」的土地管理辦法,一度中止了官僚地產的增長,使幾乎所有的自耕農都擁有土地。這一制度削弱了官僚對土地的控制,以免他們發展出堡壘式的莊園,影響帝國的財務及兵源。此外,帝國還建造了大量的官倉、義倉,用來解決災害時期,糧食不足的問題。
因此,在公元628年,那場摧毀突厥草原的巨大寒流,僅給大唐帝國帶來微不足道的影響,帝國甚至有能力動員十數萬兵力,主動出擊。遭到削弱的汗國,卻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恢復。這才是大唐帝國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將看似強大的亞洲霸主,徹底擊潰的根本原因。再次見證了,那道橫隔在藏富於民、外強中乾的兩個霸主間,無法逾越的巨大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