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王永慶生前每天必做「這件怪事」! 活到92歲,強腎、降壓就靠它!

  • 05-16

 
台灣前首富王永慶,直到80歲,還能跑5000米,曾留下36分30秒的紀錄,他養生的方法離不開這個——撞牆功!

80歲以後,由於身體不適合長跑,王永慶改練撞牆功,日日不息。王永慶常做的撞牆功,就是以背對著牆撞上去,據說撞牆會使全身的氣再循環。當然,王永慶先生開始得晚了一點,雖然沒有活過一百歲,但也高壽92歲!

撞牆養生到底有哪些好處呢?

1、打通全身血脈、強身還防病
撞牆功可幫助疏通督脈,打通督脈及兩邊共4條膀胱經,一條督脈就可以治療數不清的病症!

而膀胱經上有背俞穴,心俞、肝俞、腎俞、脾俞等等,這意味所有內臟的病皆可治療,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撞牆震動了脊椎,令整條脊椎都處於震顫狀,相當於正骨,調整了不正的關節、筋腱、纖維等等。脊椎通大腦、腦髓,能打通所有與腦部相關的經絡、神經、血管等等,對腦部相關疾病的治療極有幫助。

2、強腎、排毒
我們撞牆撞的是督脈,督脈旁邊有兩條膀胱經,它是人體內最長、穴位最多的重要經絡,也是我們全身最大的排毒系統,所以把膀胱經打開對強腎、排毒特別好。

3、調臟腑、健脾胃、治頸椎
用背部撞牆不僅可以調節內臟、放鬆肌肉、行氣通竅、安心寧神,還可以健脾、和胃、化濕,協助治療頸椎病以及頸肩綜合徵。

4、提高免疫力、降壓、治失眠
運動學專家認為,人體背部的脊柱及脊柱兩側分佈著豐富的神經和許多重要穴位,與四肢、臟腑有廣泛的聯繫。

長期堅持不僅能促進局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強內分泌和消化功能,大大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還可以降血壓、治失眠。

撞牆功動作要領
背牆而立,雙腳肩寬,腳與牆的距離以自己的鞋為單位計算,約1.0-1.5只鞋的長度,人站直後,深呼吸然後往牆上後倒,觸牆剎那讓吸入的氣被牆撞擊而擠出,並發出輕微自然的聲音。每天撞200次,每次10分鐘左右。撞牆的時盡量讓整個後背平整的撞向牆壁,同時發出一個夯實的聲音。

撞牆功的道理和作用
1、打通督脈及兩邊共四條膀胱經,一條督脈就可以治多少病,數不清啊!而膀胱經上有所有的背俞穴,就心俞、肝俞、腎俞、脾俞等等,這意味這所有內臟的病皆可治療,程度不同而已;

2、震動了胸腔、肺部、心臟,也震動了下部的肝脾腎等,與其相關的病也直接、間接都治了;

3、震動了脊椎,令整條脊椎都處於震顫狀,相當於正骨,調整了所有不正的關節、筋腱、纖維等等;

4、脊椎痛大腦、腦髓,打通所有與腦部相關的經絡、神經、血管等等,對大腦相關疾病極有幫助;

5、撞牆的剎那要吐氣,如同氣球被突然一擊,胸中之氣突然向所有該出的地方擠出,打通所有不通的氣脈,排除胸中濁氣,心中塊壘。

希望爸媽長輩長壽又健康
快傳這篇文給他們看!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

  • 最最簡單的施食方法,請慈悲的你收藏轉發!

    不必召請的簡易施食法:  依《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準備一個杯子,裝八分滿的水和七粒米(生熟皆可,不可少於七粒,可多。若沒米,可用塊麵糰、幾根麵條、一塊餅乾等代替。),右手持杯,誦變

    2016-12-01 宗教信仰
  • 南懷瑾:打坐時看到不同顏色代表什麼?

    根據你們剛才介紹的情況,這個人的頸椎骨以及從頸椎上來到頭骨的關節有錯位,內臟、胃、肝、心臟、呼吸都有問題。印度人隻講三脈七輪,所謂三脈就是左右脈和中脈。中脈是藍色的,左脈是紅色的,右脈是白中

    2017-02-08 宗教信仰
  • 如何判斷鸚鵡健康狀況

    如何判斷鸚鵡健康狀況 最近買了一隻鸚鵡,不知道怎麼養?也不知道飼養的方法是否正確,所以養鸚鵡的朋友應該知道以下的方法: 336x280 首先是飼養鸚鵡必做的12項檢查: 1.鳥糧、飲水

    2016-12-21 汪星人
  • 荷蘭人是怎麼對待狗狗的?

    荷蘭人是怎麼對待狗狗的? 荷蘭,一個善待狗狗的美好國度 有一個喜歡狗的攝影師,名叫Oana,他閒暇時就遊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頭,給每一隻遇到的狗狗拍照,當他第一次試圖給陌生人的狗拍照時,他緊

    2016-12-21 汪星人
  • 為何披薩中間要放一個小架子?它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買整塊或是好幾片披薩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到披薩中間會插一個小架子? 相信應該大家都有吃過披薩,但是有多少人有注意到,披薩盒裡座落在披薩正中央的神奇塑膠小椅子呢?從發現有這張小椅子開始,就一直以為這

    2016-10-24 生活常識
  • 春季花卉生蟲子怎麼辦?20種方法給你支招滅蟲

    家中盆栽花卉出現飛蟲,主要是因為花土沒有經過消毒和殺菌。 一般泥土中都有蟲卵,但隻要種植花卉前在太陽下曬土,便可有效減少飛蟲的出現。 336x280 此外,應盡量避免使用殺蟲劑和農藥給花

    2017-03-24 生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