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爆料專區

總是反覆愛上同類型的人!?心理專家3點解析:答案藏在童年創傷裡!

  • 06-23

▲許多重蹈覆轍的情感關係,通常都與原生家庭經驗有關聯之處。(示意圖/取自pixabay)

要從經驗中學習,就必須要思考。每個人都會失戀,都有機會愛上錯的人。我們都曾為愛迷失,有些人甚至為愛受苦許多年。如果能反思自己的經驗,並加以整理,所有的挫折與傷痛都是生命中珍貴的禮物。

想擺脫重蹈覆轍的戀愛劇情,就必須回顧自己的愛情史。很多人秉持著「過了就不要再想」這樣的態度,就像覺得自己考壞了的學生不想「訂正考卷上失分的地方」,因為回顧會讓我們再度回想起令人痛苦或羞恥的失敗經驗。

但療癒的回顧重點,不是自我懲罰,訂正或檢討考卷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罵自己笨,而是從中找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線索。

在晤談室裡,若要探討親密關係,我一定會陪著個案一起「多次,且每次從不同角度」回顧過去的愛情史。特別著重於每段感情跟原生家庭經驗有哪些關聯之處,藉此找到個人內建的親密關係模式。

雖然每個人的愛情與原生家庭經驗都不同,會形成屬於個人獨特的互動模式,但某些「回顧與連結的角度」,通常可以有效地找到一些規律。以下列出三點:

1. 你在戀愛中被激發的感覺、想法或反應和原生家庭的連結。
2. 自己或伴侶跟父母相似的特質。
3. 自己在愛情中的互動模式,與父母互動模式的相似之處。

要找出自己的每一段戀情和過去的家庭經驗的相似之處,對很多人來說有難度。因為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和父母不一樣,也覺得自己不會挑跟父母一樣的人談戀愛,特別是在熱戀期或感情順利時,自我覺察是項艱鉅的任務。一直到感情遇到挫折,甚至分手之後,回顧和反思才有了立足點。我們會開始看到自己如何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轍。

找出自己在感情中常有的感覺、想法或反應,與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做對照,進而找出相似之處。在我的晤談經驗中,這通常是很好的開始。
 

躲在「男友光環」後面

我們以綠葉情人小蓉為例,分別從三個角度說明,如何幫助她回顧自己的感情史。

如前面的章節所述,小蓉習慣和與自己有互補特質的人交往。小蓉認為自己內向,又沒有人生目標,所以她常找外向、幽默、能言善道或充滿野心的人交往。

找一個比自己突出的男友,可以讓小蓉躲在「男友中心」的光環後面。小蓉的個人焦慮降低,能力逐漸成長,但隨著「個人成功」愈多,小蓉和男友的關係逐漸改變。

從原本「男友上,她下」的模式,轉換成平起平坐。「平等」模式對小蓉來說,可能沒有「上對下」來得安全,所以當她愈成功,她心裡也會希望男友有更好的表現,以維持著自己「在下」的位置。

但這些都是晤談後的覺察,小蓉一開始是如何自我回顧與整理的呢?

從第一個方向開始,小蓉在感情中,因為交了男友而變得比較不焦慮(情緒)。戀愛後,以男友為中心,社交圈封閉(行為)。小蓉常常覺得男友比較厲害,自己應該要聽男友的話(想法):

如果請小蓉回想自己的童年經驗,她會發現談戀愛讓自己有回家的感覺。

小蓉在原生家庭裡,很少被肯定,所以缺乏面對外界事物的自信。離家會讓小蓉焦慮,只有待在父母身邊,小蓉才覺得安全。在家裡,小蓉的媽媽習慣以爸爸為尊,媽媽也要求小蓉優先把爸爸跟哥哥的需求放在前面。

家中的兩性權力位置成了小蓉在感情中習慣的位置。

她們都在男尊女卑的家庭長大

回顧的第二個方向,是找自己或伴侶和父母相似的個人特質:這一點是大家普遍最直觀的回顧方式。

只是我們與父母真正的相似之處,並不是表面容易觀察到的那些特質。舉例來說,小蓉覺得自己跟母親的個性不一樣。母親精明、會做生意,不像她內向而且一面對人就焦慮,但母親跟小蓉相似之處是「甘居下位」、「將功勞歸於他人」、「以他人為生活中心」,這些是母女兩人在人際相處中,才會突顯出來的特質。背後隱藏的關聯性是兩人都在男尊女卑的家庭長大,對自己都缺乏信心。

延續第二個方向,如果要小蓉比較前男友跟父親的相似處,小蓉會覺得男友比父親有能力多了。

但如果特別去觀察這兩個人在人際相處時的特質,就會發現父親和前男友都一樣「習慣被捧得很高」、「不能接受建言」、「失敗時會惱羞成怒」。在他們的成長背景裡,都有特別被重視的理由,例如長子或是自小表現優異等。潛在的特質是反思能力弱、挫折忍受力差、對他人不尊重或不感恩的態度等。
 

女兒面對伴侶惡意時的疑惑,與母親相似

第三個方向是自己在愛情中的互動模式,和原生家庭雙親互動的相似之處。小蓉可以比較自己在戀愛前期、後期與男友在互動上的轉變。戀情一開始,男友像是小蓉的救星,幫助她降低焦慮,找到生活重心,彼此維持著「上下位」關係,可以相安無事。

但當親密關係延續,兩人互動,需要彈性與平衡時,男友難以接受平等或下位,且視此為權力的威脅或個人的羞辱,進而在關係中打壓小蓉。而小蓉也不習慣主張自己的需要或意見,面對男友的怒氣與攻擊,無法區辨是自己的錯,還是關係出了問題。

小蓉在關係中面對伴侶惡意時的疑惑,與自己的母親相似。

小蓉的母親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個人能力並不被認可,她只能透過婚姻關係,得到個人價值。之後,小蓉的母親為丈夫貢獻心力,並在婆家找到立足之地,這似乎是母親證明自己的唯一方法。

可是當母親表現得很好,得到的不是更多稱讚或感恩,而是更多要求與打壓,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母親沒有參透,小蓉也一無所知。
 

難以面對權威與競爭

許多在家庭中沒得到認同的孩子,人際上的心智發展一直卡在自己與主要照顧者間的關係,孩子不斷努力,想得到權威青睞,無暇思考自己與手足間的競爭關係。日後對人際間的競爭與衝突,會變得既陌生又無助。

以小蓉的母親為例,她的原生家庭經驗延續到婚後,變成自己不斷努力,想獲得丈夫或握有權力者的認可,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同時發展出與丈夫,甚至婆婆間的競爭,但就算意識到,可能也不會處理。

小蓉母親在競爭上的議題,可能與小蓉的社交焦慮有極大的關聯。小蓉不曾被鼓勵自我表達,面對權威者或男性,只被教導做出順服反應,所以當她踏出家庭,在學校或職場上被要求自我展現時,發現環境的期待與自己習慣的方式非常不同。很多社交焦慮者本質上是難以面對權威與競爭。

從以上三個角度回顧感情史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小蓉在感情上的卡關,與她個人從原生家庭出來後,亟待成長的議題息息相關。

如果小蓉能夠先在個人議題上好好耕耘,擴充面對權威和同輩競爭的人際知識庫,減輕自己的社交焦慮。在親密關係上,就不需要躲在伴侶後面,自然就會發展出和之前不一樣的愛情故事。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