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爆料專區

國1台南永康路段BMW「逼車+比中指」 可罰24000 恐還犯3罪

  • 10-17

有網友在記者爆料網LINE群組PO文爆料
開車行經國道1號台南永康路段時,
遭一輛BMW汽車惡意逼車,
對方高速超越,然後在前方煞車,
隨後又讓開車道,等到網友想通行時,
突然轉向逼車,還伸出手比中指,
網友表示根本不認識對方,
也未與他人發生行車糾紛,
不清楚對方逼車的用意為何?

國道公路警察局第四公路警察大隊指出,
有關民眾投訴遭逼車1案,
經查該行車紀錄器影片於
國道1號南向319公里,
白色自小客車不明原因於行駛途中
驟然變換車道逼迫他車及非遇突發狀況
驟然減速影響後方車輛正常行進,
可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舉發,
另有無涉嫌公共危險之駕駛行為,
四大隊將通知該車駕駛到案後依規定辦理。

此事件有哪些法律問題呢?
惡意逼車是否會有法律責任?

(一)刑事上責任

1.強制罪
依刑法第304條之規定: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
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若是在道路上惡意對他人逼車,
因構成「妨害他人行使權利」的要件,
就可能成立刑法上之強制罪。

2.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
依刑法第185條第1項規定:
損壞或壅塞陸路、水路、橋樑
或其他公眾往來之設備
或以他法致生往來之危險者,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若是在道路上惡意對他人逼車,
以致其他用路人有「往來安全之危險」,
就可能構成刑法上之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

3.公然侮辱罪
依刑法第309條之規定: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上之公然侮辱罪,
並不以言論侮辱為限。
此事件中,
行為人除了惡意逼車之外,
還在公共場所對後方駕駛人
「比中指」之行為,
也可能構成刑法上之公然侮辱罪。

(二)行政罰鍰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3條之規定: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二萬四千元以下罰鍰,
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一、在道路上蛇行,或以其他危險方式駕車。
二、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六十公里。
三、任意以迫近、驟然變換車道
或其他不當方式,迫使他車讓道。

四、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途中任意
驟然減速、煞車或於車道中暫停。

五、拆除消音器,或以其他方式造成噪音。

由此可知,
逼車行為除可能構成刑事上罪名之外,
用路人在道路上以「迫近」、
「驟然變換車道」等方式迫使他車讓道,
或非遇突發狀況卻於行駛中
任意「驟然減速」、「煞車」
或於車道中「暫停」,
最高可處新台幣24000元之行政罰鍰。

如有其他法律相關問題需要諮詢,
可私訊賴官方或粉絲團找阿暉喔!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

  • 燒香這麼久了,二十四香譜圖解一定要清楚,是禍是福都看它!!

    1,平安香:平安無事。 表法:說明現階段內家庭、工作、事業、社交等一切平安。 語意:世間無有人不想平安,平安的真正因是遵法、愛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每當家中或工作中不平安時出了平安香,即

    2017-01-01 宗教信仰
  • 當你不斷成長,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

    當你停止成長,你所有的資源也停止了。在害怕失去的恐懼中,你會開始抱怨、責備、索取、取悅、控制等。 在關係中,停止成長的那一方要麼變成受害者,要麼變成加害者!當一個人不斷持續成長時,資源源源不斷的湧向

    2016-06-28 勵志語錄
  • 隻要問你7個問題,讓你馬上變清醒,不在迷茫

    問題一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廳,東西又貴又難吃,桌上還爬著蟑螂,你會因為它很近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臨嗎? 336x280   回答:你一定會說,這是什麼爛問題,誰那麼笨

    2017-01-02 宗教信仰
  • 參禪靠自己,念佛靠他力

    參禪靠自己,而念佛則是依靠他力。   現在流行的念佛法門是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通過觀想與稱名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就會得到他們的加持。而參禪卻完全不同,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完全是自力的

    2017-01-01 宗教信仰
  • 狗狗一天該吃幾餐?千萬不能想吃就吃,規律餵食才是王道!

    前言:狗狗要怎麼吃才健康,拔麻的觀念就很重要囉! 店長常常在店面遇到的狀況就是抱怨狗狗太挑食,或者是抱怨狗狗老了病痛一大堆之類的 往往一問之下,十之八九的主人餵食觀念都有偏差,太過疼愛狗狗而餵了太

    2017-04-28 汪星人
  • 最全家庭陽台盆栽藍莓實用技術

    藍莓的習性: 藍莓:杜鵑科,越橘屬。葉片互生,高叢、半高叢和矮叢藍莓,春季開花,花為白色小鈴鐺的花。春夏期產果,有早熟晚熟品種之分,在秋季有些品種(藍豐、達柔等)為紅葉,入冬前落葉,兔眼為常

    2017-03-21 生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