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公益關懷

健康貼三伏貼還有需要注意這些,除了三伏貼,這些做法也能冬病夏治!!

  • 10-06

健康的身體乃是靈魂的客廳,有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禁閉室。大家好,我是Ant小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要討論的「健康」貼三伏貼需要注意些啥,除了三伏貼,這些做法也能冬病夏治!吧!

冬病夏治之“三伏貼”

馬上就到了貼“三伏貼”的時候,每年此時,各大中醫院都會人滿為患,因為“三伏貼”被認定是“冬病夏治”最好的辦法,事實上,“冬病夏治”的含義很廣,也不是隻靠“三伏貼”就能解決的。

(source: toutiao)

每年夏天,貼“三伏貼”的市民絡繹不絕。攝影 / 北京晨報記者 李木易

之所以要“冬病夏治”,因為中醫認為,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的季節,用西醫的話說,此時的身體機能代謝最強,藉助這個身體自身的優勢,配合有溫熱作用的“三伏貼”,溫陽驅寒的作用可以加磅。

(source: toutiao)

三伏貼適合兩類疾病

(source: toutiao)

既然是以驅寒為目的,“三伏貼”適合治療的都是虛寒性質的。

1

肺系疾病

一種是深秋或者冬季反覆發作的肺系疾病,比如哮喘、慢性咳嗽、反覆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風溼病、關節病,以及部分腎臟疾病等,其中以呼吸系統疾病最適合,因為中醫講,“肺為嬌髒”,又是直接與外界相通的器官,所以最容易受寒而病,所以呼吸系統疾病容易在秋冬發作或者加重。

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是肺系疾病,就都可以用“三伏貼”。中醫治療講究辨證論治,就是要對同一種疾病也要分辨出到底屬於寒性的還是屬於熱性的。比如咳喘,就有寒痰、肺氣、陰虛的不同,如果是陰虛的,“三伏貼”肯定不適合,貼了會加重,因為三伏貼是助長陽氣的,而陰虛本身就是陽有餘而陰不足,他們如果用“三伏貼”幾乎是助紂為虐了。

2

手腳冰涼

還有一種情況適合用“三伏貼”,他們雖然未必有明確的疾病,但是體質偏虛寒,特別怕冷,無論冬夏,手腳都是冰涼的,這種情況也可以用“三伏貼”來糾正體質,就像到了秋冬用中醫的“膏滋”來調養一樣。

(source: toutiao)

三伏貼的三個備忘

即便是適合“三伏貼”的人,有幾點也必須知道:

1

三伏貼不能代替日常治療

三伏貼的治療效果比較慢,療程比較長,對於疾病比較嚴重或者處於藥物維持階段的人,這個時候的藥物絕對不能停,用藥是給三伏貼的起效爭取時間,用三伏貼是為了在未來減少或者不用藥,它們並不矛盾,甚至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不要因為貼了“三伏貼”而停藥。

(source: toutiao)

2

三伏貼是個系統工程

三伏貼是全身性的改變,是個系統工程,因為一般要堅持三個夏天的貼敷才能鞏固或者獲得明顯療效,對此,一蹴而就的心態會影響治療。

3

要遠離寒涼

貼“三伏貼”的時候醫生會囑咐你忌口,主要是忌冷飲、空調、風扇等,總之遠離寒涼。對此,很多人以為,只是在貼三伏貼的時候忌口,三伏貼揭下之後就開忌了,其實不是。這種忌口不是針對三伏貼的,不是因為你吃的冷飲會和三伏貼發生反應,而是你這個適合三伏貼這種溫熱性治療的人的體質,需要忌口。既然如此,這個忌口就是長期的,不管你貼不貼三伏貼,你的虛寒體質都要遠離寒涼。

冬病夏治之“夏吃薑”

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姜是熱性的,為什麼還要在炎熱的夏天多吃呢?

(source: toutiao)

用姜驅寒

首先是因為夏天熱,人們會多吃涼的食物,躲在空調房裡,最容易受寒。而任何食物被消化之前,必須和體溫等溫,達到36度,這個時候消化酶才能開始消化,否則它就不幹活。涼的食物吃多了,身體就要不斷耗能來預熱食物,經常為此耗能,就造成了脾虛。姜是熱性的,多吃薑就等於給身體補充能量,能一定程度地避免因為飲冷而脾虛。

久居陰涼的屋子中,寒氣會隨夏天開放的毛孔進入體內,所以夏天會出現熱傷風,吃薑就是要把盤踞在體表的寒氣趕出去。

用姜除溼

夏天,人的氣血偏於體表,而內裡比秋冬要虛,所以夏天的消化功能也是最弱的,因為弱,再加上吃冷的食物,很容易生溼,這個時候人會覺得身體沉重,頭也重重的,胃口不好,甚至很容易腹瀉,大便不成形,舌苔很膩,這都是溼重的表現,如果你本身就是脾虛之人,就更加重了溼。所謂溼,就是人體要代謝出去的廢物,因為脾氣虛了,代謝能力不足廢物更容易停留,所以就更容易生溼。

溼是陰性的,需要用熱性的藥物和食物幫助驅散,就像溼衣服要用火烤乾,靠太陽晒乾一樣,夏天吃薑也是為了藉助其溫性,除去夏天獨有的溼。就像夏天感冒一般都用“藿香正氣水”一樣,這個藥其實是溫性的,而且為了增加溫性,還用乙醇提取,喝起來酒味很大,就是要藉助其溫性來祛溼,酒味大的藿香正氣才是效果最好的。

中醫向來有“藥食同源”的講究, 很多食物就是藥物,很多藥物可以當食物吃,比如大棗薏米生薑之類。在《傷寒論》這部中醫臨床經典中,生薑是最重要的一味藥,“生薑瀉心湯”這個專門治療 的方子,生薑是主藥。之所以姜能委以重任,因為在中醫裡,姜不僅因為是溫性而暖身,它的升發之性還是對身體各項機能的順應和促進。對此,古代先賢早就照辦了,孔子的《論語》中就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說。路誌正老先生是國醫大師,年過九旬仍在臨床看病,他的養生之道之一就是用醋泡姜做早餐的小菜,吃了很多年。

三種姜 三種效果

姜經過不同的處理、炮製,產生的效果不同:

生薑“走而不守”,偏於散寒;

乾薑“能走能守”,溫裡兼能排寒;

炮姜“守而不走”,重在溫裡固虛。

具體說:

生薑

(source: toutiao)

生薑是入上焦的,發散功能很強,著涼之後的感冒非常好用,一碗薑湯或者紅糖姜水、薑汁可樂就可以寒氣趕出去,但這個姜一定要是生薑, 如果是年輕人,身體好的,可以用老一點的生薑,發散的力量大;如果是體質差的、年紀大的,適合用仔姜,因為他們經不住過大的發散。

乾薑

(source: toutiao)

生薑晾乾就是乾薑, 乾薑的作用就下移到中焦了,主要針對的脾胃虛寒引起的各種問題,比如胃疼嘔吐甚至腹瀉,大便不成形。乾薑其實就是脫了水的生薑,因為脫水了所以只剩下“乾貨”,溫熱之性遠大於生薑。

炮姜

(source: toutiao)

將乾薑炮製之後就是炮姜了,炮姜是黑色的,它的作用部位移到了下焦。因為腎虛導致的腹瀉無度,月經過多甚至崩漏等,都是炮姜的適應症,因為增加了炮製環節,不僅更溫熱,而且多了收斂效果。

冬病夏治之“入伏吃餃子”

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據說這個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美男何晏的肌膚潔白,不是塗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為什麼在熱天裡吃熱面、吃餃子?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source: toutiao)

夏天吃熱的食物

去除寒邪

無論是餃子還是熱面,都是為了去除夏天的寒邪,包括漢代就有熱天吃炒麵的講究。先用鍋將麵粉炒幹、炒熟,然後再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起自漢代,到唐宋時更為普遍,對此的醫學解釋,唐代醫學家解釋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

無論是餃子還是炒過的面,都是熱性的。因為在夏天,人體的氣血和秋冬不同:秋冬,氣血收回到內裡,衛外相對薄弱,所以秋冬之後人的胃口大開但很容易感冒;在夏天,氣血重在衛外,內裡相對薄弱,所以夏天最容易發生的不是外感而是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也就是說,夏天,人的內裡更容易虛寒。為了彌補這個生理偏頗,中醫在夏天更講究吃熱的食物,比如姜,比如餃子,至於炒過的面,更增加了糧食的熱性,中醫講,“焦香入脾”,炒過的、有了焦香的糧食,健脾的作用增強了,對於夏天內裡的虛弱更是個直接的補助。

這還是說的古人,過往,那時候既沒有空調也沒有冰箱,自然也沒有現在人這麼多飲冷和著涼的機會,即便那樣,姜和餃子仍舊是民俗,是中醫理論落實到生活中的細節。它也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麼醫學越來越發達, 我們的疾病卻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很難說不是和人體生理相悖的生活細節在日復一日中造就的。

不明智、不健康、不正直地生活是不可能活得愉快的;同樣,活得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健康和正直。 看完之後,大家心裡是不是有些想法呢?歡迎大家把自己的想法留在下分享文章喔!那麼我們下次見!我是Ant小編!請追蹤健康一點靈喔!

原文出處:健康生活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