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網路新奇
  3. 正妹特搜

濟南老街巷——解放路的由來

  • 10-26

濟南市原本沒有解放路,看看濟南的老城圖,現在的解放路與泉城路對接處被一道城垣截斷。當然也沒有泉城路,那條路叫府東大街。按照老城地圖沿城牆北行,走到齊川門處,那才是出了東城門。東城門外繁華,酒樓、藥鋪、牙店、百貨鋪子鱗次櫛比,這條通衢之道叫東關大街,再往東行是圩子,出永靖門才算出了城。永靖門南還立著一座巽安門,這是水門,護城河的另一道水流從這裡出城,便有了舟楫之便。

泉城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才命名的,此路以珍珠泉為中心,西端叫府西大街,東端叫府東大街。那麼從府東大街怎麼出東城呢?要繞。或者從縣東、西巷,或者從按察司街,也可以沿著城牆走東城根街,都能拐到齊川門。我們的老祖宗從明朝走到清朝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為了緩解交通便利,在齊川門南開了巽利門,從此齊川門便叫老東門,巽利門則稱新東門。出巽利門東行,有一道圩子門叫永固門,出了永固門才算真正出了城。現在就清晰了,濟南東城設兩座東城門,三道圩子門。

齊川門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聶鳳智麾下的九縱強佔茂嶺山俯瞰濟南城。這是一支在孟良崮戰役中攻堅的鋼鐵之師,他沒有走進城的老路,站在那個制高點上,他看到了一條筆直的解放之路,於是揮軍向西直插濟南府。九縱如狂風暴雨橫掃馬家莊、甸柳莊,一路向西直逼濟南城。經過八天八夜的浴血奮戰,解放了濟南城,那條被他們踩出的路命名為解放路。

這條路榮膺此名,當之無愧。魯迅先生說,世上本無路,路是被人踩出來的。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受人壓迫,渴望著解放。解放的路是在抗爭中踩出來的。從1948年“解放”這個詞在濟南落地,延伸成東起甸柳莊,西至青龍橋的史詩般的路,與整個國家爭取民主獨立的路途一樣長。

1953年,那時的解放路是砂石路,西端青龍橋與府西大街對接,那段城牆已經拆除,北側留下一丘夯土,南側亦留下一段土城,在青龍橋西岸開啟一道豁口。府西大街不寬,石板鋪成的路面,街邊民舍與商鋪間雜,與以後知識裡舊府城的市井景象疊印在一起。護城河水清而且深,有無數盆狀的小舟漂在河上,小舟中坐著垂釣的人。那時候數河上的橋,一道橋後必然是一座城門,比如齊川門上的老東門橋,巽利門上的新東門橋,舜田門上的南門橋,濼源門上的西門橋。只有青龍橋是個例外,因為它的身後沒有城門。

南門一帶航拍

濼源橋

站在青龍橋上向東眺望,滿眼青綠的原野,莊稼沒有遮蔽處顯露出黃色的土壟,那就是城郊之外。解放路也不寬,砂石的路基一直伸向東方的地平線。

解放路被兩道壕塹攔截,那是山水的洩洪道,第一道在小白樓西側;第二道在中心醫院西側。夏秋雨季,山洪滾滾,水勢浩大。解放的路不平坦,除了壘固還有溝深。解放者在第一道壕塹上架的橋叫解放橋,在第二道壕塹上架的橋叫文化橋。

作者:孫葆元

來源:濟南明府城

責任編輯:

原文出處:微旅行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