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海口,趕一場原始蒼茫的秋_東營旅遊攻略_自助遊攻略
-
- 11-10

寫在前面晚秋,輾轉來到山東東營,第一次走進萬里黃河入海口,想要目睹河海交匯,“黃藍分明”的奇觀。黃龍入海,河海交匯,是自然最美的融合。乘著遊船順河而下,沿著海的方向前行,來到渤海灣畔,黃河口門,只是,因為天氣原因,只能遺憾錯過,這個黃與藍共同譜寫的自然奇觀。在海上漂泊許久,然後,回到黃河口。
許是因為沒能見到河海交匯的遺憾,黃河口還我以醉人的秋色。海陸交接處的這片新生溼地,跟隨著滔滔黃河,帶來了大西北的蒼茫與雄渾,是黃河三角洲最美的存在,而秋天,正是最美的季節。黃河口的秋天是蒼茫的,這裡不是邊塞,沒有大漠與孤煙,卻如天之盡頭,地之邊沿,空曠遼闊、原始洪荒。
蘆花飛雪
紅毯如茵
稻浪翻滾
鳥類樂園
溼地公園
泥灘捉蟹
追趕落日
勝利油田
兵聖孫武
紅色劉集
都市鹽學
電力體驗
實用資訊食在東營
東營靠河也靠海,美食眾多,河鮮海鮮自然便成為它的特色。黃河刀魚、黃河故道鮮魚湯、東方對蝦、黃河口海蔘等,都是東營值得一品的河鮮海鮮。秋天,黃河口大閘蟹正肥。黃河口大閘蟹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膏滿黃肥,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我國著名的淡水蟹。正值季節,自然不能錯過。
史口燒雞,產於東營史口鎮一帶,顏色莊重、口味純正,是黃河口地區特色名吃之一,也是當地傳統餚雞中比較出色的一種。
利津水煎包,傳統名吃,發源於清光緒年間,經幾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最終盛行於整個魯北地區。
宿在東營
東營雖近年剛開發旅遊,但是硬體設施很成熟,來東營,住宿選擇也比較多。截至2017年底,東營市有星級飯店29家,其中5星級2家,4星級4家。
然而,來到東營度假,我更願意選擇那些離自然更近的地方。黃河口生態旅遊區的房車基地,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夜宿房車基地,聽風聲,鳥聲,蘆葦搖曳聲,離城市不遠,離自然很近。
雖是房車,卻五臟俱全,大床、上下鋪、衛生間、沙發、電視,應有盡有,而且,並不顯得擁擠。現代的便捷,自然的風光,在房車基地,得以兩全。
行在東營
東營交通便利,水陸空三管齊下,北京、天津、大連、上海、杭州、成都、重慶等城市可以乘飛機直達。周邊城市可以乘坐大巴或者火車抵達。旅順有開往東營的客輪,這是比較特別的抵達方式。東營高鐵已經在規劃中,建成後,將更加便捷。
然而,東營地大物博,景點之間距離較遠,周邊城市建議自駕,較遠地方的遊人,建議落地後租車遊玩。
附上此行行程
D1 黃河文化館—墾利稻田畫—黃河口生態旅遊區(海河交匯—鳥島—溼地遊船)
D2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鳥類博物館—放飛區—泥灘捉蟹—紅毯如茵—蘆花飛雪)
D3 孫子文化園—中共劉集支部舊址—東營電文化體驗館—東營鹽文化博物館
溼地神韻,三彩秋色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拉姆薩爾國際溼地組織註冊的國際重要溼地系統,被譽為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在這裡淤積,年均造陸近2萬畝,生動的詮釋著“昨日滄海,今日桑田”的變遷。
黃河口溼地的秋天是被染出來的,五彩斑斕,蘆葦、鹼蓬、稻田,譜寫著著白色的詩意、紅色的浪漫、金色的收穫。
▼蘆葦,白色的詩意
蘆葦是黃河口上面積最大、分佈最廣的一種植物,深秋時節,蘆花飛雪,紛紛揚揚。蘆葦與蘆荻,從《詩經》中出走,經歷了多少風雨孤舟夜,依河傍渠沿故道,開成了黃河口最詩意的花。對於蘆葦,我們都不陌生,無論是現實的還是詩中常出現的,黃河口的蘆葦,卻不同於別處,遼闊、浩瀚,一如黃河奔騰的豪邁。
這還是第一次,見到這般規模浩大的蘆葦,路邊、河岸,或濃密、或稀疏,處處都有它搖曳的身影,這樣的蘆葦,足以入畫、入詩。雖然最常提及的是蘆葦,蘆蕩其實是兩種植物一併生長,一為葦,一為荻,正是《詩經》中廣為流傳的蒹與葭。葦與荻,貌似而神異,蘆花盛開,葦絮紛飛,一同譜寫著黃河口的詩意。
蘆葦渾身都是寶,蘆葦的花穗可作掃帚,花絮可填枕,五月的鮮葦葉可用來包粽子,鮮嫩的蘆根可熬糖、釀酒,老蘆根可入藥等。曾經,為了生活,當地人會在冬天揮舞著鐮刀把溼地的蘆葦一片片割倒。如今,在與自然的不斷磨合中,人們已經慢慢懂得了保護溼地,溼地的蘆葦,也便得以保留,野蠻生長,蘆花飛雪,成為黃河口一道白色的詩意。
▼鹼蓬,紅色的浪漫
深秋的黃河入海口,最肆意的,便是連綿的“紅地毯”。萬里黃河水歷經百轉,奔流不息,浩浩蕩蕩的從這裡入海,“紅地毯”則是黃河入海最後的絢爛,河海相擁最美的見證,這是攝影師不遠萬里追逐的色彩,也是植物學家潛心研究的課題。
“紅地毯”其實是由一簇簇名為翅鹼蓬的野生植物“織成”的。翅鹼蓬為一年生植物,是黃河三角洲重要的鹽生植被之一,常分佈於海陸互動作用的潮灘地帶,黃河入海口的鹼蓬草一般生長在平均海潮線以上的近海灘塗地帶,黃河南北兩岸均有生長。每年進入8月底後,在海水的沖刷和陽光的共同作用下,鹼蓬草便由綠色逐漸變成粉紅色、紅色,到深秋時節顏色達到最深,為深紅色甚至紫紅色,大面積翅鹼蓬在潮灘分佈形成奇特壯麗的“紅地毯”,如一片正在燃燒的土地。
翅鹼蓬是是植物由陸地向海岸方向發展的先行者。海濱地帶上土壤鹽分高,其他植物難以存活,只有翅鹼蓬,一棵棵、一簇簇在泥沙、鹽鹼中頑強的生存,在海水、河水、雨水的沖刷中紮根,它在深秋迎來最熱烈的綻放,最後在冬天來臨時將生命燃燒,將溼地點燃。
踏上鹽鹼地,觸控翅鹼蓬綻放的生命,想象著,它是怎樣一步步問津大海,見證滄海桑田的變遷。新生的土地,經由翅鹼蓬的覆蓋,逐漸改良土質,降低土壤鹽鹼度,脫胎換骨,鳳凰涅槃,慢慢的開始生長蘆葦、怪柳等植物,最後,成為良田。
▼稻田,金色的收穫
秋風乍起,稻浪翻滾,是田野間金色的畫,也是大地上行走的詩。驅車前往黃河入海口生態旅遊區的途中,經過墾利永安鎮,沿途盡是金色的稻田,染黃了整個秋天。
墾利屬退海之地,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幻,如今,早已成為渤海糧倉,風吹稻浪,湧動著收穫的喜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河口的水與土,是自然的饋贈。黃河新淤地的重鹼被黃河水壓下後,少量鹼會殘存土中,有利於優質水稻的生長;黃河水中的泥沙含有多種化學元素,在保證充足水源的同時,又是天然肥料。在這裡生長的稻米營養豐富、口感筋道,已經逐漸聞名全國,墾利,也逐漸成為優質稻米產地。
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裡,有一片稻田,尤其不一樣。300畝的稻田中,稻田為紙、水稻為筆,繪製黃河入海口的巨幅畫卷。稻田畫由九種不同顏色的水稻組成,通過前期設計好需要展出的影象,種植不同顏色的水稻,勾繪成平面圖,隨著季節的變換,呈現著不同的畫面。然而,最美的, 依舊是深秋。
驅車來到墾利永安,登上田間佇立的觀光樓,在最高處俯瞰稻田,一地金黃之中,“黃河入海”、“鄉村振興”的圖案,悄然綻放。當原始的稻田與創新的藝術結合,秋天,也多了幾分收穫之外的味道。
TIPS
墾利稻田畫
地址: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二十八村一邦萬畝稻田基地
交通:建議自駕
門票:50元/人
開放時間:全天
建議遊玩時間:2小時
百鳥樂園,鳥國探祕這片新生的河口溼地,有著大西北雄渾的氣魄,有著天地間蒼茫的景象,也有著不可估量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意義。生態學家把它視為研究新生陸地形成、演化、發展的重要基地,生物學家把這裡當作研究生物衍化及演替規律的基因庫,鳥類專家則視這裡為研究東北亞內陸和環太平洋鳥類生存、棲息、遷徙規律的特殊地域。
黃河三角洲橫跨東北亞內陸和環太平洋兩條遷徙路線,是鳥類重要的越冬地、繁殖地和棲息地,每年都有數百萬鳥兒在此駐足停歇,被國內外專家形象的稱之為鳥類的“國際機場”、鳥類遷徙的“中轉站”。
▼年輕的溼地,百鳥的樂園
黃河口三角洲既有蒹葭蒼蒼的天然蘆蕩,又有一望無際的灘塗沼澤,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成就了黃河口,使它成為“年輕的溼地,白鳥的樂園”。至2017年底,在保護區內棲息、繁衍、活動的鳥類共有36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丹頂鶴、東方白鸛等1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有大天鵝、灰鶴、白枕鶴等51種。
在黃河口,可以跟丹頂鶴親密接觸。丹頂鶴原本是作為一種遷徙中的冬候鳥出現在黃河口的,後來,因為這裡氣候適宜,逐漸有丹頂鶴在此越冬、繁殖,而且種群越來越大。如今,黃河口的丹頂鶴已經有350餘隻,漫步於黃河口,很容易就跟丹頂鶴來一場偶遇。
在黃河口,“小雪”和老李的故事廣為流傳,它不是傳說,也不是童話,而是真實存在,依舊可以見證的奇蹟。小雪是一隻折翼的天鵝,老李是保護區的一名馴養師。2007年12月的一天,一隻翅膀嚴重受傷、奄奄一息的天鵝被老李抱回了救護中心,在兩個月的救護時間裡,老李把受傷的大天鵝放在自己的房間裡,摟在自己的懷裡,最終把它從死神邊緣救回。自此,命名為“小雪”的天鵝悠然的生活在保護區鳥類救護中心,成為老李最忠實的朋友。如今,它依舊跟隨著老李,那份默契,無人能及,而這個經歷了10多年風雨的故事,愈加醉人。
▼鳥國的探祕,鳥類的知識
想要系統的瞭解鳥類知識,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是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坐落於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展示黃河三角洲生態建設及人與鳥類、自然和諧發展的標誌性場館,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鳥類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山東省內唯一一家以鳥類為專題的博物館。
博物館共分為“大河息壤—共生廳”、“候鳥驛站—共鳴廳”、“鳥國探祕—共賞廳”、“鳥類天堂—共享廳”四大主題展廳,通過1400餘件鳥類標本物展陳、自然場景營造及多媒體手段綜合應用,全面展示黃河口獨特的風情。走進溼地前,可以先在鳥類博物館裡全面瞭解黃河三角洲的溼地風貌和繁盛的鳥類資源。
除了鳥類常識,博物館裡還列了一些有趣的鳥類知識,不單可以引起研學遊小朋友的注意,也能激起遊人的興趣。鳥類吉尼斯,各種各樣的鳥類之最,最大的鳥和最小的鳥、飛行最快的鳥和最慢的鳥,這都是送分題,許多鳥都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成語識鳥,你聽過很多關於鳥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鳩佔鵲巢、鸚鵡學舌……可是,你真的認識這些鳥嗎?因為博物館趣味的展示,許多枯燥的知識,在小朋友的眼裡,也便成了趣味的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鳥類博物館還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鳥的意象進行了簡單的展示,這是我在其他鳥類博物館裡沒有見到過的。千里傳音的鴻雁,仙風道骨的丹頂鶴,百鳥之王的鳳凰,吉祥富貴的孔雀,各種含有鳥元素的民間工藝,延伸出獨有的文化內涵。
廊道里設定了一排觀鳥鏡,透過觀鳥鏡,可以看見前方溼地排列整齊的電線杆上,一窩窩自由自在的鳥兒。這是研學的學生們最愛停留的地方,等到小朋友們不捨的離開,才是我們的世界,於是,在觀鳥鏡前站定,安安靜靜的尋找前方的鳥兒。
TIPS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
地址:東營市墾利區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
交通:距離市區較遠,建議自駕
門票:旺季(4-11月)90元/人;淡季(12月-次年3月)70元/人;黃河遊船:100元/人
開放時間:8:00—17:00
建議遊玩時間:2天
其他:
景區內不能進私家車,可乘坐景區免費大巴游覽。
【巴士路線】
門景區遊客中心-鳥島西-鳥島東-天然柳林西-天然柳林東-鳥類科普園-泥灘捉蟹-遠望樓
【發車時間】
門景區發車時間:8:00-16:00
遠望樓發車時間:8:50-17:00
孫武故里,尚武遺風孫武,這位被後世奉為中國兵學鼻祖,寫下了“兵學聖典”《孫子兵法》的一代兵聖,在中國的知名度與孔子、老子並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他的生前身後事,曾經是一個謎團,少有人知,只在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有簡略的記載。
東營是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的故里,尚武遺風至今猶存,是瞭解兵聖孫武,走進古老兵學文化最直接的去處。孫武湖、孫武祠、孫子國際文化旅遊節、孫子文化研討會,數千年後的今天,孫武的故里,依舊在孜孜不倦的挖掘兵聖的智慧,傳承兵學的文化。這其中,距離我們最近的,最容易走進的,便是規模巨集大的中國孫子文化園。
孫武湖畔的孫子文化園,是中國首家全國最大的兵家文化園,這裡的一磚一石一樹木,一園一林一建築,都在有形無形中展現著孫子文化的縝密嚴謹、博大精深。走進文化園,互動體驗的同時,可以一窺2500年兵學聖典的玄機與奧妙。
走進古代兵器館,只是一眼,便被震撼。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兵種的兵器在這裡彙集,其中,不乏一些國寶級的兵器名品。在這裡,才發現,“十八般兵器”的說法,雖是泛指,也實在是太謙虛。在這部活著的兵器史中徘徊,感受著豪邁的兵家氣魄,久久不願離去。
兵聖宮是孫子文化園的核心區,以時間脈絡為主線,以歷史事件為背景,將傳統手法和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充分闡釋孫子其人、其事、其書及對後世的影響。
走進兵聖宮大廳,金碧輝煌的大廳中,一尊漢白玉孫武雕像屹立。圍繞雕像的,是《運籌帷幄》、《身先士卒》、《嚴陣待敵》、《王師凱旋》四幅東陽木雕,四周牆面的竹簡上,刻著孫子兵法十三篇。
在古代將帥廳,看見了諸多耳熟能詳的軍事人物的雕像,每一尊雕像都出自大師之手,雕像邊上,是詳細的生平介紹。姜子牙、司馬穰苴、孫武、孫臏、吳起、尉繚子、秦始皇、韓信、衛青、曹操、諸葛亮、檀道濟、李世民、李靖、岳飛、成吉思汗、戚繼光、鄭成功、努爾哈赤、左宗棠,這些古代傑出的軍事人物,穿越時空,在這裡聚會。行於其間,不禁想象,若他們都出自同一個時代,又會攪動起怎樣的風雲。
孫子文化園是古老的,也是現代的,文化園內配套建設了多項高科技參觀專案和高階遊樂專案。在7D球幕飛行影院,自孫子文化園上空出發,《飛躍神州》。巨大的半球形銀幕、懸掛式座椅,配合巨集大的電影畫面,身臨其境,真實感受凌空飛行的驚險刺激。在XD影院,坐上動感座椅,佩戴立體眼鏡,體驗虛擬過山車。
因為時間原因,孫子文化園的水上交戰區、攻城演繹區、速度體驗區、兒童遊樂區沒能一一走進,只是登上飛行島,從高空俯瞰文化園全景,感受濃郁的軍事文化氛圍,感受不一樣的兵家文化體驗。
若想要將孫子文化園的所有地方一一走遍,所有專案一一體驗,需要一整天的時間。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放慢腳步,在文化園停留一晚,在孫武湖畔的溪客度假屋,愜意度假。溪客,在溪水邊客居,度假屋以荷為形,以水為靈,與山水融合,造型別致,屋內設計可圈可點。如果說孫子文化園是大智慧,那麼,溪客度假屋,便是點綴大智慧的小情懷,是可以放鬆,可以思考,可以安然入睡的安居地。
TIPS
中國孫子文化園
地址:東營市廣饒縣城東新區樂安大街1678號
交通:建議自駕,或乘坐7路至孫武湖管委會(孫子文化園)下車即可。
門票:120元/人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9:00-17:30,週六、週日8:30-18:00
建議遊玩時間:1天
紅色劉集,支部舊址劉集位於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東南部,是紅色聖地,這裡誕生了全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劉集支部,傳播、使用和儲存了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那些保留著的紅色遺址,依舊印刻著鮮活的記憶。
自孫子文化園抵達劉集,走進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回望崢嶸的歲月。劉集黨支部建立於1925年春,建成後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廣泛開展革命宣傳活動,積極發展黨組織,領導群眾開展了“覓漢增資”、“短工資飯”、“吃坡”、“砸木行”等鬥爭。帶領群眾參軍入伍,投身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革命勝利添磚加瓦。
支部舊址紀念館是山東省最早建成開放的農村黨支部舊址紀念館,舊址館內,按當時的生活環境進行了復原,為掩護地下革命工作者特製的掩飾門、地道。百年前的房屋,復原後的生活,很容易就讓人回憶往昔。
自支部舊址出來,來到《共產黨宣言》紀念館,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共產黨宣言》為主題的紀念館。走進這本開啟的書,瞭解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問世,以及在這裡傳播、使用和儲存的艱辛歷程。
那些歲月已經遠去,但是那些紅色的記憶,不應該被遺忘,應該刻在我們的骨血裡,時刻銘記。不忘來路,才會有歸處,才能無畏的前行。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