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公益關懷

膽小不是天生的!心理學家:父母「這三種」行為,讓孩子膽小又自卑

  • 03-06

 膽小又自卑的孩子,
不僅會讓爸爸媽媽感到有些頭疼,
自己活得也會比較辛苦,
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
從小就杜絕孩子養成這種性格。
其實每個孩子的性格養成
都與孩子成長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爸爸媽媽是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人,
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為了避免孩子養成膽小又自卑的性格,
不要做這三件事!

「我兒子特別膽小,
別的小男孩都喜歡玩滑板啊自行車啊,
他試都不敢試一下。」

「我家孩子在幼稚園被欺負了,
從來不敢反抗,
越來越慫了。」

「幼稚園老師說我女兒膽子小,
別的小朋友都搶著表演節目,
我女兒從來不敢上去。」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
孩子為什麼害怕。

孩子可能會害怕各種各樣的東西,
怕黑、怕洗澡、怕理髮、
怕打雷、怕狗、怕蟲子等等,
膽小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膽小不是天生的,
大多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著名心理學家約翰.華生,
在1920年做過一個經典的恐懼形成實驗——
「小阿爾伯特實驗」。
阿爾伯特是個身心健康、
活潑可愛的小男嬰,
在他9個月大的時候,
華生讓他接觸了一些「新夥伴」:
小白鼠、小兔子、小狗、小猴子、
有頭髮和沒頭髮的面具、
棉絮,還有在燃燒的報紙等等。
小阿爾伯特是第一次見到這些新奇的事物,
但他完全沒有表現出害怕,
觸摸毛茸茸的小動物時,
他既興奮又開心。

兩個月後,
剛滿11個月小阿爾伯特被帶到實驗室,
華生和同事們正式開始了恐懼實驗。
華生依然把小白鼠放在阿爾伯特面前,
不同的是,
每當小阿爾伯特伸出手想要觸摸白鼠時,
華生就在背後用鐵錘敲擊一根懸掛的鐵棒,
發出非常響亮的聲音。

不出所料,
小阿爾伯特被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嚇了一跳,
大哭起來。
此後,
每當他想要去摸小白鼠,
華生就製造出這種噪音。

終於,
在經過了幾次白鼠和噪音同時出現的刺激後,
小阿爾伯特只要看到白鼠就會嚎啕大哭,
轉身飛快地爬到遠離白鼠的地方。
更糟糕的是,17天後,
再次來到實驗室的小阿爾伯特,
不僅仍舊害怕小白鼠,
看到他曾經很喜歡的小兔子、小狗時
也表現出相同的恐懼。
就連華生帶上白鬍子聖誕老人的面具時,
可憐的小阿爾伯特都嚇得大哭。

現在看來,
當年的這項實驗是非常不人道的,
對無辜的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無法估量。
而且,華生還沒來得及進行後續矯正治療,
小阿爾伯特就跟隨家人離開了實驗室。
如果你沒聽說過小阿爾伯特實驗,
也一定聽說過「巴甫洛夫的狗」或者「條件反射」吧,
道理其實很相似。
孩子對某些事物特別恐懼,
多半就是被大人無意之中「嚇」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總結了幾點最常見的原因:

1、家長過度保護
走在路上,
常聽見大人在孩子身後一遍遍喊著:
「慢點跑,跑太快會摔跤!」

孩子在花園捉到一隻小昆蟲,
放在手掌上觀察,
家長看到以後一把拍掉小蟲,
還不忘責備孩子:
「都告訴你不能碰了,
多髒啊,被蟲子咬了你就會生病,
要去醫院打針。」
這樣的話真是再熟悉不過了。

一次在公園裡,
一個小男孩想去玩最高的滑梯,
剛爬到一半,
奶奶就在下面急焦急地催促:
「快下來快下來,太危險了!」
孩子在原地猶豫了半天,
最終被護孫心切的奶奶從滑梯上抱了下來。

也許再過三四年,
長大一點的小男孩,
又會像我鄰居家的小栗子一樣被奶奶訓斥:
「這麼大的男孩子了,
連滑梯都不敢玩。」
可是,
孩子心裡的恐懼明明是現在你親手種下的啊。
過度的保護變成了對孩子的限制和阻礙,
消磨掉了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氣。

2、貼負面標籤
這一點應該不需要多說了,
大人隨口給孩子貼上標籤,
可能把孩子從一頭威風凜凜的獅子,
變成HelloKitty。

我自己就是個典型的反面教材。
我小時候也比較害羞,
見到陌生人不好意思打招呼,
每次我媽都忙著解釋:
「這孩子太內向,不愛說話。」
長時間反覆「洗腦」後,
我打心底裡相信自己是個內向的小孩,
更不愛說話了。

以至於現在過了而立之年,
也有了自己的娃,
還是有社交恐懼症。

3、嚇唬孩子
記得我們小時候,
特別流行大灰狼夜裡來吃不聽話小孩的故事,
用來嚇唬那些晚上不肯乖乖睡覺的孩子。
我爸也這樣嚇過我小孩一次,
被我及時制止了。
「再不聽話叫員警叔叔把你抓走。」
「天黑了妖怪就來了,快點睡覺。」
要提醒各位家長,
這可不是給孩子立規矩,
這是赤裸裸的「恐嚇」孩子。
孩子可能因為被嚇壞了而暫時順從,
但恐懼也同時形成了,
慢慢就會越來越膽小。

明白了孩子膽小的原因後,
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一、接納孩子的恐懼,正確引導
恐懼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情緒,
換位思考一下,
我們成年人就沒有害怕的東西了嗎?

假如你特別害怕蛇,
有人卻強迫你把一條蟒蛇繞在脖子上拍照,
還半嘲諷半訓斥地對你說:
「不就是條蛇嗎,
有什麼好怕的,
你也太慫了吧,
你看別人都敢和蟒蛇合影呢。」
你會是什麼感受?
怕是要當場翻臉了吧。
我們尚且如此,
何況是孩子呢?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膽小就去責怪甚至懲罰他,
承認情緒的合理性,
用同理心接納孩子的恐懼,
再引導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

就拿打針這件事來說吧,
孩子有一年得了肺炎,
打針前我也是下意識地哄她:
「不怕啊,你最勇敢了,一點都不疼。」
軒軒的確不買帳,
哭得地動山搖。
後來我又看了很多書才瞭解,
換種說法會有效得多:
「我知道打針會有一點疼,
媽媽小時候也怕打針,
但是爸爸媽媽都在陪著你呢,
如果你想哭就哭一會兒吧。」
軒軒摔破了腿,
或者其他情緒比較崩潰的時候,
我嘗試了這個方法,
親測有效。
現在孩子有時候會突然說:
「媽媽,我有點想哭,
我要去哭一會。」
然後真的跑進房間去哭兩分鐘,
接著就立刻滿血復活。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喜怒哀懼,
如果我們給予正確的引導,
孩子的情商不會太差。

二、學會放手
前面也提到了,
家長的過度保護容易導致孩子膽小。
有了孩子後,
我們總是患得患失,
覺得處處都是危險,
恨不得把孩子養在真空裡。
可是,早晚有一天,
孩子會離開我們,
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如果不想把孩子養成「媽寶」,
還是學著放手吧。
不要總想著「孩子還小」「他肯定不行」,
多給孩子創造體驗的機會,
允許他犯錯,給他時間。

看著他跌跌撞撞一路向前,
雖然心裡五味雜陳,
但這不正是我們為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嗎?

三、給孩子及時、具體的鼓勵
你可能有這樣的困惑:
「我們經常鼓勵孩子勇敢啊,
為什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啊?」
那麼,你是怎麼鼓勵的呢?
「別怕,你是男孩子,要勇敢。」
「一點都不可怕啊,
你看小弟弟小妹妹都不害怕。」
這樣的安慰和鼓勵其實都是無效的,
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孩子還小,
不一定能理解勇敢到底是什麼,
卻會把眼前的事物,
和你反覆強調的「可怕」「害怕」聯繫起來。
試著用他嘗試的行為去鼓勵
「不用擔心,雖然是第一次嘗試,
你做得很好,要相信自己可以」
而不是拿其他人來與孩子做比較!'

四、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就是華生當年在恐懼實驗後,
沒來得及給小阿爾伯特做的矯正治療方法,
也是現代心理諮詢常用的手法之一。
聽起來很高大上,
其實特別簡單。
結合了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親子互動,
和大家分享一些可以直接上手的操作。

比如孩子害怕小兔子,
可以先給他看兔子的照片,
買一些和兔子有關的繪本,
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
融入小兔子的故事裡,
讓他對兔子的形象熟悉起來。
等到孩子對小兔子不那麼恐懼了,
甚至表現出興趣,
可以讓孩子遠距離看看小兔子,
再慢慢靠近,
每次到孩子不能忍受的距離就停止。
當孩子敢靠近兔子了,
就鼓勵他伸手去摸一摸。
一般來說,
只要孩子發現和小兔子相處一段時間後,
並沒有什麼危險發生,
小兔子也沒有傷害他,
慢慢就不會再害怕了。

除了上面這些具體的做法,
想要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情感支持。
別把孩子丟給老人,
爸爸媽媽的陪伴最能給孩子勇氣,
尤其是爸爸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更是不可替代的。
總之呢,
在抱怨孩子膽小之前,
建議爸爸媽媽們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而不是急著改變孩子。
父母無條件的愛,
是「治癒」孩子的萬能靈藥。

原文出處:歡閱閣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