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爆料專區

華人式養育的「危機」:父母越「專制」 孩子越「叛逆」!

  • 06-06

有位80後父親固執地認為:
孩子必須懼怕一位家長才行,
夫妻之中必須有一個人唱白臉,
這樣才“鎮”得住孩子

他當仁不讓地承擔起這個令女兒害怕的角色。
孩子從小就受到他的嘮叨、打罵,
如他所願,孩子確實怕他,
只要他在身邊,她就緊張

8歲的她已經琢磨著如何遠離父親,
請求媽媽讓爸爸搬到單位吃、住,
工資也不用親自送回家,
銀行轉賬就行了

他的觀念來自他成長的家庭。
他小時候就是這樣被對待的。
這是他熟悉和習慣的方式。
他的觀念和做法在中青年父母中有代表性。

父母為什麼需要孩子懼怕自己?
為什麼需要“鎮”住孩子呢?
這樣的觀念背後,有著對孩子怎樣的想像?
又隱藏著怎樣的親子關係認知?

一起看看...

其實,父母之所以需要孩子懼怕自己,
無非是為了便於管理。
這樣,父母就無須花時間了解孩子“不正確的”想法
體會孩子“幼稚的”情緒
不需要解釋、溝通、協商以至於達成共識。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
也就是說言行不符合家長的意志,
施以言語打壓、暴力處罰,
就可以達到糾正的目的

這是一種專制主義的養育方式
在養育哲學的意義上,
大多數華人父母是程度不同的專制主義者

反抗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必須

在當今世界,
中青年家長很難把自己同專制獨裁聯繫起來,
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開明、民主。
事實是,我們常常知行背離

肖肖留學海外名校,一個學年下來,
多門功課掛科,情緒崩潰,
瞞著父母放棄了學業,
還斷絕了與父母的聯繫

終於在本市出租屋找到他時,
父母既驚且怒,他的一句話
讓崇尚自由、民主的父母無話可說:
“你們什麼時候給過我自由、民主?!”

他列舉了父母在他小時候威脅不要他、
扔掉他喜歡的書、強行要他去他不想去的學校等諸多“暴行”
指控他們否定他的看法,強加他們的觀點,
讓他失去了朋友……
以至於“聽見我媽的聲音我就感到毛骨悚然”

專制的養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還有效,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高段、初中,
就開始遭遇孩子的抵抗,
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就已經力不從心,
驚呼孩子“叛逆”了。

所謂“叛逆”,無非犯上作亂的意思,
這個詞本身已經預設了父母和子女之間
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彼此權力不對等、

身份不平等的意識

其實,“叛逆”之說弄錯了親子衝突的根源,
誤導了父母,是典型的父母生病,孩子吃藥
實際上,只有父母不適當地對孩子空間的介入、干擾,
不尊重孩子的主體性,
壓制孩子的自由、天性,不講公平、正義,
孩子才會不服從,進而反抗

如果你的孩子反抗你,
我得恭喜你!
反抗是生命成長的必須,
孩子有反抗的意識和能力,
說明一切還有救

孩子對父母有力、成功的反抗,
意味著對父母遮蔽和壓迫的超越,
對父母經驗、認知天花板的突破。

真正在意子女成長、自我實現,
而不是關心自己的權力、面子和控制的父母,
一定會對子女的反對、反抗
表示理解、欣賞,甚至鼓勵

專制獨裁式養育,導致孩子人格的缺失

深究起來,專制主義的父母
對孩子的想像是很負面的,
認為孩子懶惰、貪玩、不求上進,
因而需要打擊,需要指揮、命令、規範,
必須把孩子糾正到父母認為的正確軌道上來,
不然就要出問題、走彎路,甚至被毀掉

同時,這類家長也有意無意地
預設了自己的全知全能,
理由無非是家長有閱歷、有知識,
不僅知道什麼是成功,
還知道通往成功的直路,

因此,孩子只要按照自己規劃的道路走,不就萬事大吉了嗎?

進而言之,專制獨裁式家長的觀念中,
父母生育、養育子女,
對孩子有恩,子女從屬於父母,
彼此是主從關係。

實際上,不少父母在抨擊子女反叛時,
都會說這麼一句:
“生你、養你,吃著我的,用著我的,還不聽我的話!”

懷揣居高臨下的心態,
很多父母忘了子女也有尊嚴,
對子女說話,常常尖酸刻薄,
卻美其名曰“恨鐵不成鋼”,
以此掩蓋情緒失控、簡單粗暴的真相。

那其實是不敢誠實面對自己,
為自己開脫的遁詞,
典型的自我美化自我感動,
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愛孩子的初衷固然毋庸置疑,
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愛最重要的不是表達,
而是感知、接受

很多父母可以認同吼叫、打罵是專制行為,
殊不知,對孩子隨時的指揮、命令、否定、論斷,
同樣也是專制的一種,
其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思想局限也會很嚴重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
專制主義養育方式不利於兒童自由而充分的成長,
壓抑兒童天性,
“好比是給兒童穿上一件緊身衣,
容易導致兒童人格問題、心理障礙。”

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區
分了“專制獨裁的良知”與“人文主義的良知”

前者乃是兒童將父母等外在權威確立的戒律,
內化為自己的心聲。
這種良知不是基於個人自己的價值判斷,
而是為了獲得獎勵和害怕懲罰所採取的權宜之計
——難怪很多孩子找不到自己的聲音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也難怪有些孩子小小年齡就成了兩面派,
當著家長的面一個樣子,背著家長的面另一個樣子

相反,“人文主義的良知”
則不受父母制裁與報償的影響,
是存在於兒童個人心中真正自我的心聲,
是對自我的真誠關愛與肯定,
有助於個人完整人格獲得健全和諧的發展

誠哉斯言!
除了兩位思想家談到的對孩子個人人格的負面影響,
專制獨裁式養育還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衝突

當代華人父母的養育思想

正處於傳統專制主義向現代人文主義的過渡階段,
固然接受了一些人文主義的養育理念,
實踐中仍呈現出濃厚的傳統家長制、專制獨裁色彩,
而我們的孩子,有更高的自由意識和權利要求

解決之道——人文主義養育模式

華人式養育的危機,是父母專制養育所致,
解決之道是人文主義養育思想及其支撐的權威型養育方式。
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和世界觀,
人文主義肯定了人性和人的價值,
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盛行的一種教育思潮,
它繼承了西方歷史悠久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
以現代人文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
著重強調培養人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創造性

西方人文主義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歷史悠久,
不僅深刻影響到學校教育,
也影響到父母的養育實踐。
西方父母普遍把孩子視為人格上與父母平等的人,
從小把孩子作為平等、獨立的個體對待,
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
對子女的命令、控制、指揮、壓抑比較少,
孩子自主性比較大。

而因為有了親子之間的平等、獨立、尊重,
他們的親子關係也更輕鬆,彼此掣肘更少。
無論教育還是養育,
華人還沒有經歷過像樣的人文主義洗禮,
既面臨著清理和擺脫傳統家長制、等級制、家長專制獨裁
這些基本上屬於西方古典人文主義時期的任務,
也需要借鑒和整合西方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我們的父母敢於破除那些自以為是的自我認知和親子關係想像,
尊重、平等對待作為另一個生命的孩子的人格嗎?
敢於對孩子放權,敢於承認孩子離不開自己指揮的想法
其實是虛妄和投射嗎?

斯坦福大學教授特瑞·卡塞爾認為:
“父母就是拿來愚弄和蔑視的……
即使是最受尊敬的傳統也是用來突破的;
創造力理所當然存在於個體而不是群體,
在於青年而不是老人……

在象徵意義上和其它方面,
個人權利的伸張不可避免地始於孩子最初對家長的反叛。”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傳統經驗失靈的今天,
卡塞爾的話可謂振聾發聵
孩子越對我們言聽計從,
就越可能被我們的觀念和經驗局限

如果可以在養育中貫徹人文主義基本精神和教育思想,
允許孩子獨立、自由,
不是把孩子的不同意見和感受視為需要“鎮壓”、“糾正”的行為,
而是鼓勵自由思考、辯駁,
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做決定、承擔責任的能力

那麼,當今華人式養育中的主要問題、親子關係問題,
可以得到極大的改善,
有助於我們養育我們希望的那種孩子,
收穫我們喜歡的親子關係

毋庸爭辯,這同時也是為社會培養更積極有為的公民和推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