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爆料專區

女兒被搧成中度聽障!幼稚園老師「猛甩3耳光」沒人知,園方:「監視器全壞光」

  • 01-08

幼稚園傳出老師對兒童不當對待屢見不鮮,最近在新北市淡水就又傳出一起幼稚園老師暴力事件。一名聽損兒遭到私立幼稚園教保員掌摑3下耳光,經淡水馬偕醫院驗傷,發現聽損兒被打後,聽力從輕度障礙變成中度障礙,家長提出傷害告訴後,結果園方監視器竟「完全沒有畫面」並被發現打人的教保員非園方核備人員,於7日連同新北市議員張維倩召開記者會。

受虐家長提供受虐影片及同學說法給新北市議員張維倩召開記者會。(翻攝自臉書)

受虐兒童家長指出,上個月25日,女兒不知何故情緒異常不願上學,幾經詢問,發現女兒表示是因為在午睡時間被老師掌摑3下耳光,因為怕老師再次打她,才不敢去上學,並怯生生地說「被老師打臉臉,差點打到我眼睛。」媽媽趕緊用手機錄下,在追問園方後,一群女兒的同學也都表示有看到老師打人,而自己的女兒則在午睡時躲在角落「哭哭」。

經淡水馬偕醫院驗傷,原本就是聽損兒的女兒,竟從輕度聽障變成中度聽障,聽力受損永遠無法回復。媽媽泣訴「在註冊時,已再三告知孩子的聽力狀況,豈料老師不顧孩子的身體狀況卻還掌摑耳光…」過程中,媽媽竟然還發現打她女兒的教保員曾操作監視系統,之後就表示監視器損壞無法提供,讓她憤而找上新市議員張維倩陳情,希望教育局能夠給個完整說明。

新北市知名幼稚園教保員掌摑聽損兒,造成聽力受損的永久性傷害,園方監視器卻「完全沒有畫面」。(圖/聯合新聞網)

新北市議員張維倩召開記者會表示,幼稚園不如托嬰中心有強制安裝監視器的法規要求,但業者應保持監視錄影設備使用順暢,如發生疑似不當管教的事件,監視錄影的內容可以有效地還原現場狀況,不僅可以給家長一個交代,更能還業者的清白。教育局應該立即徹查,嚴懲惡師禁止從事教保工作,別讓教保人員長期的努力因為惡師而蒙塵。

新北市知名幼稚園教保員掌摑聽損兒,造成聽力受損的永久性傷害,園方監視器卻「完全沒有畫面」。(圖/鏡周刊)

教育局幼兒教育科科長陳沛雯則指出,上月(30)日到淡水竹圍園區檢視監視器,經廠商檢視發現監視器自2020年12月19日即損壞,經要求已於2021年1月3日修復。同時發現被指控的教保員老師非園方核備人員,已開罰園方5萬元,另已組成調查小組調查是否有不當管教及對待等情形。

女童媽媽談到激動處不斷拭淚。(圖/聯合新聞網)

對此很多網友都覺得這位幼稚園老師十分可恨:「打臉我覺得很超過」、「沒耐心還去做教職員。」、「老師怎麼下得了手唉」、「打臉完全無法接受,臉是尊嚴,還打到耳朵變中度聽力障礙!!!!」、「要規定以後監視器壞掉視同業者承認,這樣監視器應該就不會再壞了。」、「怎麼那麼多垃圾可以當老師啊?」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

  • 最最簡單的施食方法,請慈悲的你收藏轉發!

    不必召請的簡易施食法:  依《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準備一個杯子,裝八分滿的水和七粒米(生熟皆可,不可少於七粒,可多。若沒米,可用塊麵糰、幾根麵條、一塊餅乾等代替。),右手持杯,誦變

    2016-12-01 宗教信仰
  • 努力了,珍惜了,問心無愧

    1.生命如浩瀚汪洋,人潮起落之中,我們難免會撞礁擱淺,會掉進詭譎的漩渦,會困在迷洞,會滾了一身刺人的沙粒,苦不堪言……無論如何,告訴自己:也許我就是帶珠的蚌。 2.是你的,就是你的。越是緊握,越容易

    2017-02-16 人生感悟
  • 南懷瑾:打坐時看到不同顏色代表什麼?

    根據你們剛才介紹的情況,這個人的頸椎骨以及從頸椎上來到頭骨的關節有錯位,內臟、胃、肝、心臟、呼吸都有問題。印度人隻講三脈七輪,所謂三脈就是左右脈和中脈。中脈是藍色的,左脈是紅色的,右脈是白中

    2017-02-08 宗教信仰
  • 一般人很難辨識,鸚鵡「睡覺」和「生病」的差別!

    一些新手鳥友都會分不清楚鸚鵡睡覺和生病的區別,很多鳥友會覺得鸚鵡睡覺時感覺病怏怏的萎靡不振,就覺得自己的鸚鵡生病了。其實生病的鸚鵡和睡覺時的鸚鵡還是有很明顯的特徵區別的,沒有經驗的新手鳥友們,如果你

    2016-09-20 飛禽
  • 春季花卉生蟲子怎麼辦?20種方法給你支招滅蟲

    家中盆栽花卉出現飛蟲,主要是因為花土沒有經過消毒和殺菌。 一般泥土中都有蟲卵,但隻要種植花卉前在太陽下曬土,便可有效減少飛蟲的出現。 336x280 此外,應盡量避免使用殺蟲劑和農藥給花

    2017-03-24 生活常識
  • 養花不死的4大訣竅,這麼好用,怎麼不早點告訴我!

    很多人喜歡養花,可也很容易把花養死,特別是新手們,好好的花到自己手裡沒幾天就枯萎了,甚至很多小夥伴在買的時候都會特別問此花好養不?別回家沒幾天就自己養死了,其實養花真心沒那麼難,不需要那麼精

    2017-03-03 生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