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國際新聞

兩科不及格感壓力 小五男生跳樓輕生 母:我隻要求每科考70分

  • alphaP

  • 02-27

14879406943522.jpg


(此文為新加坡新聞)


11歲男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兩科不及格,成績也無法達到母親要求的70分,在到學校取回考卷那天,從住家組屋17樓墜下身亡。


事件於今年5月18日早上6時許發生在盛港芬維爾連路一座組屋,男生的母親發現兒子墜樓後跑下樓,悲傷地喊道:「我隻是要70分,並沒有期望你拿80分。」


男生的母親(45歲,家庭主婦)認為兒子是成績不好輕生,但父親(47歲、客戶服務工程師)認為兒子是意外墜樓。


驗屍庭前天開庭研訊,驗屍官馬文德昨天做出結論,認為男生意外墜樓理論上有可能,但非常不合情理,男生墜樓是蓄意自殺。


驗屍官指出,男生身型矮胖,重38公斤,而窗口寬度57公分,男生不太可能爬上去關窗後墜樓。


驗屍官說,種種證據顯示,男生當天要取回年中考試的考卷給父母簽名,心裡承受壓力。


他之前曾告訴父母他的成績跟過去一樣中等。


事實並非如此,他的成績跟過去差距很大。兩科不及格,其他三科僥倖及格,平均分數45.5%。


事發前兩天,教師分回考卷給學生檢查,當男生取回高級華文考卷時,臉上流露出難過樣子。


他過後用水壺丟同學,事後向教師坦承控製不了脾氣。

14879395828627.jpg


事發當天,男生有武術課外活動,卻忘記穿運動服,顯然他感到苦惱。父母叫他去換衣服,他卻把門反鎖。


每科沒達到70分 母親會用藤條輕打


驗屍官說,考試和學習壓力會導致年輕人產生自殺念頭。


很不幸的本案男生無法接受自己成績退步。


他害怕把成績告訴父母,或不明白或無法向父母解釋之所以成績下降,是因為學校為了幫學生準備小學離校考試,而改變考試形式。成績下降是預料中的事。


也因為這樣,領取成績的日子越來越接近,男生感到焦慮,最後自殺。


驗屍官籲請父母多參加學校主辦的活動,了解一些發展,並指出這可能對學生和他們的學習有影響。


此外,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必須提醒孩子,他們的努力未必與成績成正比。


男生念小五,有一個16歲姐姐。從小一到小四,男生每科成績平均70分。


1487939569620.jpg

事發後,警方到場進行調查。(檔案照)


根據警方的調查報告,男生母親期望男生每科得70分,隻要達不到要求,便會用藤條輕輕打男生。每次被打,男生便哭。有時母親會先檢查考卷,若題目確實困難,便不會打男生。根據男生母親的說法,她今年未打過男生。


男生母親也獎勵兒子,如果兒子考到70分,便買他要的東西給他。今年的年中考試,男生要一個風箏,她在成績公布之前就買了一個給他。男生告訴母親他的成績大概是過去的平均分數。


不過事發幾天前,男生告訴母親,成績不理想,但她告訴兒子盡力了,成績不好不要緊。事發前一天,母親沒發現兒子有異樣。

男生的父親對兒子也有同樣的期望,但他不會罵或打男生,隻會提醒他專心讀書。這讓男生感到內疚。


14879400817351.jpg


根據學校校長,男生沒有紀律問題,學習能力中等。當時小五考試採用小學離校考試的形式,學生的成績可能下降。男生在5月16日和17日便已知道成績。男生的高級華文和數學不及格,分別考到12分和20.5分,其餘英文、華文和科學成績都是在60分以下。


根據高級華文教師,當她把考卷分回給男生檢查,男生低頭注視捲紙,看上去很難過,但沒有哭。


根據科學教師,男生拿回考卷時沒有異樣。在事發前一天,男生跟往常一樣,看不出有煩惱。


14879395101639.jpg


母買風箏當生日禮物


母親說,事發幾天前,兒子告訴她,他的考試成績不理想,但她告訴兒子既然他已儘力,成績不好不要緊。


男生告訴母親他想要一個風箏,5月14日當天,母親買了一個風箏送給他。隔天,男生還和父親外出放風箏,玩了一天。


父親對兒子的考試成績要求也是70分,但兒子不達標時,他不會打他,隻會提醒他要專心讀書。


在驗屍官發表報告前,父親認為兒子可能意外墜樓,但母親則認為他因受成績影響而輕生。



家長應該如何幫忙孩子減輕壓力?減少這樣的悲劇發生!請繼續閱讀,這個很重要


前陣子,一位新加波學生跳樓自殺,大家除了訝異之外,也出現各種探討聲音。大部分人都認為,他是因為考試成績,承受不了壓力才自殺。其實,社會上很習慣地將孩子的壓力隻朝課業壓力去解讀。


然而,因為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我們知道不可以隻用課業壓力來解讀孩子的自殺,原因很簡單,因為青少年的生命中,並不是隻有課業。孩子在學校裡,有課業、同儕相處、師生關係等問題,還有學校整體的氣氛,都會對孩子造成壓力;在家裡,孩子有親人之間、手足互動的問題要處理;另外,孩子還有自己的生命課題要面對,例如他未來的夢想,或者是和別人的感情。這些,都是在孩子生活中會構成壓力的原因。


有一次我們辦了一個國中生的座談會談—「國中生的壓力到底從哪裡來?」,孩子們很清楚的說讓他們有壓力的事情就是:「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做的事情不被了解、老是被誤會」,更擔心自己沒有前途,因為在學校考試成績不好,老師就說他「是沒有前途的」,回家爸媽一看到成績就說,「那你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呢?」久而久之,他就對自己非常沒有自信。


 

所以,孩子的壓力來源是很多的,如果不小心誤判了,就沒辦法幫孩子。


 

負面語言也是壓力來源

孩子的眾多壓力來源中,有一個較少被提到,但其實對孩子影響很大,就是爸媽和老師所說的語言。通常,如果爸媽或老師對孩子常講比較羞辱性的話,或是會讓孩子感到挫敗的言語,就會讓孩子受到很大的生活壓力。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張煌熙教授在民國八十七年做了一份「國小教師批評」研究,就指出「小孩的『自我概念』發展深受『重要他人』(如教師)的影響」。像是「很笨」、「為什麼這樣你還不會」、「你真是沒有教養」、「你真的很爛,你知道嗎?」、「來,把你的分數念給大家聽」,這些話都會讓學生形成較差的自我概念,而這些負面的話不隻老師會講,有時候父母親自己也會說這些話。例如說「我不要你了」、「你不是我們家的人」,這種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要被遺棄的恐懼。但是小孩不一定會說出來他有這種恐懼,可是會讓孩子倍感壓力,而這種壓力並不健康。


 

正確瞭解壓力

那麼,父母可以從哪些層面去瞭解與幫助孩子解除壓力呢?第一步,要先正確的認識「壓力」。


 

壓力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自然的壓力。譬如,孩子在班上很喜歡另一個女生,可是那個女生不理他;或孩子很想跟一個人一起玩,但是人家拒絕他。這時候孩子有困擾,他會感到有壓力,但這種壓力是很自然的,就是「很想要但是現在一直無法得到」。面對這種自然的壓力,大人正確的方式就是陪伴孩子,和孩子多聊一聊,了解並接納他所受到的壓力就好,等心情抒發了再一起想想「還可以做什麼努力才能如願?」。


 

另一種是人為的壓力,像是考試考不好,少一分要打一下。孩子最大的壓力不在於考不好,而是「少一分要打一下」。如果考試考不好,不會被少一分打一下,考不好的結果是有人來陪你,有人來問你「這個地方你為什麼不會呢?我們上課不是都有講嗎?」幫助你把不會的地方弄清楚,讓你從完全不會變成會,那孩子對於考不好不但不會有壓力,反而可以正確看待考試跟自己的學習狀況。


 

面對人為的壓力,父母更要陪著小孩,讓孩子理解壓力背後的本質問題,例如老師為什麼會要用少一分打一下這種方法。一旦提供了真相,孩子自然有他自己應付的方法,,我們也不必勉強他一定要如何面對。不過,因為這種人為的壓力在本質上十分有礙健康,所以,我們最好能幫孩子去除這種人為壓力,直接跟學校就這件事情進行溝通要求學校改善。


 

平時下功夫,壓力減一半

 

父母還可以有哪些具體的作法呢?我有三點建議。


 

第一,面對課業壓力,父母本身要正確的認識考試。

儘管小孩生活中不是隻有課業,但父母跟老師都比較重視課業,也容易用成績去評斷小孩,所以考試的成績常是小孩最主要的壓力來源。


 

但是,考試真正的目的,其實是在「診斷」,在知道孩子到底有沒有學會;對老師來說,更是一種自我檢查—「我那樣教學,學生有沒有學會?」。所以,如果我們沒有正確認識考試,不但會讓孩子有不當的壓力,還可能讓孩子扭曲了學習的目的—以為學習就是要通過考試而已。


 

我知道有一個孩子,他覺得學校的課本很無聊,因而自己訂了自己的學習計畫,學校的成績隻要及格就好,而他的家長也非常支持他,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學習計畫去做。結果,這個孩子把學校的學業應付的很好,每一科都剛剛好及格。而他因為可以自主的學習、又不害怕考試,其實已經很精準的抓住了學習的目的。這個孩子,在後來的升學過程中也非常的順利,因為一個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的孩子,絕對不會在後來的升學表現不好的。這就是正確認識考試的好處,可以同時減輕家長跟孩子的壓力,也不會讓孩子因為考試而扭曲學習的意義。


 

第二,不要對孩子言語羞辱甚至動手。

有時候,大人講一些言語羞辱人的話,完全是因為自己生活上的壓力,多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想想看,當你工作一整天回家,心裡可能還積存著上班時很多的不如意,回到家裡看到小孩又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用功,沒坐在書桌前面寫作業,竟然在客廳看電視打電動,你就火大了!可能平常火也沒那麼大,但就是今天工作不如意,所以回家火就特別大,就會講出一些很難聽的話。而會講出羞辱人的話根本是大人在抒解自己的壓力,對於孩子沒做功課在看電視這件事情,沒有任何的幫助。所以,大人要能盡量的消除言語羞辱,甚至避免有想要動手打小孩的念頭,才能讓我們真正去想出方法,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時間那麼晚了,你還沒有開始做功課」。

   

第三,要用關懷跟談話來代替打罵。

孩子有什麼壓力,我們沒有問小孩是沒辦法知道的。大人往往都亂猜孩子的壓力來源,然後覺得自己猜的很對,可是事實證明,很多時候的猜測都是不對的。以建中生自殺的新聞來說,他的父母何嘗不關心他呢?但是一個孩子,很可能乖巧到不願意讓父母知道他有任何的壓力,而面對父母時都專門說父母要聽的話。如果孩子隻跟我們說我們要聽的話,那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孩子面臨了什麼問題。


 

所以,大人一定要多關懷孩子,平常要多跟小孩講話,讓孩子說出他面臨了哪些事情,什麼事讓他有壓力?為什麼這件事情會讓他有壓力?有些小孩會說:「因為考試考不好,就覺得自己很笨。」當孩子這樣說時,家長不要馬上也覺得「好像他是不夠聰明」。因為孩子說自己很笨,是一個自我貶抑的話,代表他是沒有信心的。我們一定要想一些例子去反證他「你哪裡有很笨」,父母一定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可以證明小孩有能力的例子來反駁他。這不是要讓孩子變得很自誇,一個說自己很笨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自誇的,重點是,要盡量讓孩子去推翻他自己對自己錯誤的預設。然而,有什麼樣的例子去證明他不笨?這得由大人自己舉出例子,也是考驗父母平時觀察與瞭解孩子的能力。


 

也就是在平時努力的過程裡,父母才能如實的了解孩子跟他所面臨的壓力,即是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這時,小孩如果能談出他的困擾,其實他的壓力就已經抒解一大半了。重要的是,父母務必要讓孩子知道,「無論別人怎樣誤解你、無論人家怎麼說你,爸爸媽媽永遠會支持你,而且可以幫你的忙!」,這樣,孩子在外面遇到任何的事情,他都願意跟父母說,我們這個為小孩解壓的煩惱,就消失一大半了。



 

關鍵在大人自省、自製

 

其實,孩子的壓力來源真的非常的多,大人自己也常常面臨非常多的壓力。成長不可能免除壓力,而健康的壓力也有助於成長。但是,因為每一個孩子對壓力的感受都不一樣,而感受是不可以論對錯的,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如實去了解孩子的感受,透過對孩子的了解及大人自己的自省跟自製,小孩就可以走出學習壓力的宿命。

 

人本教育基金會,正發起「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活動,鼓勵大人們「與孩子們立約」,不體罰孩子、以更好的方式對待孩子。立約者將可以獲得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之「愛的手冊」一本,以及活動門牌貼紙一份。「愛的手冊」中,收錄如何不體罰也能將孩子教得好的故事、方式、以及思想。歡迎所有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人,踴躍參與。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