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公益關懷

“玩”出聰明寶寶——7個親子遊戲,提升寶寶“認知”和“語言”能力

  • 01-27

認知,是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它包括感知覺、記憶、注意、思維等心理過程。
幼小的孩子,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是從感知覺開始的,然後學會了語言,在此基礎上,才逐漸發展了高級的認知過程。

爸爸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玩一些有趣的遊戲和活動,來鼓勵孩子認知和語言的發展。

一、嘗試紋理
孩子是通過摸一摸、嚐一嘗、聞一聞等感官來學習和了解這個世界的。
那些有紋理的物品,對孩子來說很有吸引力,孩子會忍不住想去摸一摸。比如砂紙、網格、甚至是方便麵餅。

利用孩子的這個特點,我們在教孩子認識數字、字母、或簡單的文字時,可以買那些摸上去有紋理的字母、數字,或者自己用彩色的細砂紙剪出數字、字母,然後讓孩子用小手指當“筆”,沿著這些數字、字母的輪廓摸一摸。

在孩子們正式用筆之前,他們的手指已經能嘗試著畫出數字、字母的形狀了。
如果孩子經常玩這樣的遊戲,很快,他們可能在廣告牌、海報、標誌上給爸爸媽媽指出他們認識的數字或者字母。

二、嘗試測量
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最容易想到的測量工具當然是尺子。
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當做測量工具,而且更有趣。

比如:
讓孩子躺下,然後在孩子身旁排列蘋果,看看孩子現在有“幾個蘋果高”;
讓孩子在桌子上排列積木,看看桌子有幾塊積木長……
慢慢的,孩子就會對事物的大小、形狀產生興趣,自己想出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計數和測量。

三、在家裡做標籤
在屋裡選擇一兩個物品,比如“冰箱”、“椅子”
把相應的文字寫在小卡片標籤上,貼上去。過一段時間,再換幾個物品來貼。
給冰箱、椅子貼標籤有什麼意義?是為了教小孩子認字嗎?

如果孩子經常看到這些標籤,當然能漸漸地認識這些文字。
但這樣做,更深層次的意義是:讓孩子理解“符號”。
“冰箱”、“椅子”都是具體的實物,而標籤上寫的“冰箱”、“椅子”兩個字,卻是能代表實物的“文字符號”。

我們在相應的實物上貼上文字標籤,會讓孩子初步理解: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套共同的符號來標記,並且被識別。

文字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等孩子上小學,正式學習文字的時候,孩子更容易理解。

四、物歸原處
如果孩子能把自己的玩具、家具用品、衣物等都放在特定的地方,那爸爸媽媽的家務活就要輕鬆大半了。

怎麼讓孩子學會“物歸原處”呢?我們可以把這個教育的過程,做成“猜謎遊戲”。
比如,衣櫃、玩具架、鞋櫃等地方,各要放什麼東西,都貼上一個簡單的標籤,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畫,然後問問孩子:
玩具應該去哪裡?
鞋子應該去哪裡?

為了讓孩子更有成就感,爸爸媽媽還可以故意把襪子放在玩具架上、玩具放在衣櫃裡,讓寶寶來“找茬”,幫我們修復“錯誤”。

一開始,這樣教孩子放東西,很可能會讓爸媽們的事兒更多,家務做得更慢了。可是,教育本來不是容易的事,這些開始很“麻煩”的教育,也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

五、認一認“我家附近”有什麼
爸爸媽媽肯定經常帶著寶寶在家附近散步。當我們經過家附近的超市、加油站、銀行、消防站等地方的時候,就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下:誰在這里工作,我們來這裡可以做什麼……

還可以掏出手機給這些地方拍張照片,打印出來,平日和寶寶一起看看這些照片,討論一下:銀行里有誰啊?去銀行可以做什麼啊?怎麼排隊啊?

這不正好相當於我們自製了“銀行繪本”,跟孩子在做“親子閱讀”嗎?

下次外出的時候,讓孩子事先“參閱”這些照片,然後建議我們今天去哪裡。

六、唱歌
在家中玩耍、洗澡、開車出去的路上,都可以跟寶寶一起唱歌。
如果孩子已經上了早教班或者幼兒園,就可以觀察寶寶或者問問老師:我家寶寶最喜歡那首歌啊?
在家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可以經常哼唱寶寶最愛的這首歌,還可以把歌詞改一改,把孩子熟悉的生活、正在做的事情都編到歌裡去。

比如:“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我們完全可以改成“寶寶吃飯,寶寶吃飯,一大口,一大口”。

通過輕鬆愉快的歌曲,字母、數字、星期、身體部位等等名詞,都可以成為郎朗上口的歌詞,讓孩子的學習更有樂趣。

七、熟悉親戚和朋友
把朋友、家人的照片貼在一張大卡紙上,再在照片下面寫上人名或稱呼,比如:姨奶奶、大表哥、叔叔等等,平時跟寶寶玩遊戲,可以讓寶寶指出媽媽提到的每個家庭成員,下次家庭聚會的時候見到,寶寶也會更熟悉。

此外,也可以給寶寶讀一讀有關兄弟姐妹或阿姨和叔叔的繪本。
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更換的照片牆。在您家中也是一件不斷變化的藝術品。

最後,分享影片,作為家長,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讓孩子幫忙,或是一起遊戲,對小朋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喔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