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話題
  2. 生活時事
  3. 公益關懷

「負面情緒」也有正面的意義!

  • 02-21

每個人都有情緒,
情緒有積極的和消極的,
有我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

我們很容易因為
對情緒的感受而進行評判:

對於那些不愉快的、
不喜歡的情緒,就稱為負面情緒。

但實際上,
並沒有什麼所謂真正的「負面情緒」。

每一個情緒都是一種語言,
都是帶著信息來與我們溝通的。

當我們帶著覺知,
而不是無意識去看這些情緒的時候,
就會發現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
也不存在真正的「負面情緒」。

情緒是送信人,
每一封信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如果你好好的收下這個信息,
理解並應對好這封信,送信人就會走了。

相反,如果你關門不接待這個送信人,
它就會一次次的不請自來,
就像一個送快遞的:如果你沒收到,他就得一趟趟的送。

如果你關著門,
他就得敲門、甚至撞門。

白天你不接收,它晚上還會再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在夢中
夢見一些我們並不願意看見和接受的畫面。

越大的情緒,包含著越大、
越重要的信息,如果你不接受、不解讀,
它就會反復出現提醒我們看見。

因為這封信裡,
包含著我們內心的重要需要。

所以,如果你處於巨大的情緒中,
感覺自己很情緒化,先不要自我批判和自我譴責。
這絕對不是什麼壞事。

下面,讓我們舉例來說說情緒,
尤其是負面情緒的價值和好意。

壓抑:讓你獲得安全

我們在生活中,
難免遇到讓自己覺得難過的情況,
我們時常會忍一忍,

雖然我們覺得當時有壓抑,
但至少當時你獲得了安全:
在你沒有能力或者准備去應對那個沖突時,壓抑保護了你。

每一個壓抑都避免了一次,
我們暫時不願意去面對的沖突。

至於我們現在還要不要壓抑,
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準備好
應對一個可能的沖突,或准備好表達真實的自己。

老實說,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出現壓抑的情緒。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
我們依賴父母和他人,
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獨立,

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
不壓抑幾乎是不可能的。

壓抑讓我們退回到自己的空間內,
讓我們得以喘息和休憩。

壓抑雖然保證了安全,
但是確實委屈甚至扭曲了我們真實的自己,
甚至有些人會形成了習慣性的壓抑。

如果一個人被鎖在箱子裡很久,
他的腿是不能馬上站立和走路的。

如果我們有了壓抑的習慣,
我們很難在不需要壓抑的時候依舊壓抑,
會變的特別的委屈和憤怒。

解除習慣性壓抑的方法是:
努力的覺察和區分,過去(童年)那些「不得不」的壓抑。

然後你需要明白:
我現在已經成年了,我真的還需要這樣嗎?
現在我的力量與能力,比過去的自己大幾十倍。
我已經有能力去改變,有能力真實的表達自己了。

如果我們還願意承受壓抑,
那也要接納自己暫時就是這樣的。

不要自責和自我傷害。
害怕、壓抑的慣性是客觀存在的,
解除任何一個習慣都需要時間與力量,不能一蹴而就。

憤怒:包含著自尊自重的力量

說到憤怒,
很多人會覺得可怕、令人害怕和抗拒。

實際上憤怒只是一個情緒而已,
它和其他所有的情緒一樣。

會讓我們害怕的,
是表達憤怒的這個人,
所附帶的其他破壞性的行為和能量。

比如,表達:
我很生氣,這是憤怒;
摔東西、打人,也是憤怒。

由於承載憤怒的個體
是否學會了合理的表達憤怒,
而造成的表達方式的不同。

但憤怒本身只是種情緒,
它並不是一定要暴力或者極端表達。

憤怒裡包含著力量和自尊自重。
當你不斷的退縮和被侵犯界限,你很難不憤怒。

力量是我們改變的動力。
很多你平時無力干、
懶得干、不敢幹的事情,
當你憤怒的時候你就可以做了,
而且很可能效率很高。

人類很多的作為和精彩,
都是一怒之下、盛怒之下做出來的。

但由於我們幾乎沒有學會
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

總是在壓抑壓抑再壓抑之後,
情緒無法控制了才被迫爆發。
所以憤怒就成了暴力與發洩的代言。

但真正需要去解決的,
並不是憤怒本身,而是不再壓抑憤怒。

要認識到:我們身體就像一個容器,
當情緒壓抑積攢到一定地步,
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失控。

學習在每一次情緒升起的時候
合理的表達真實的自己,
合理的表達憤怒,
而不是去壓抑憤怒。

壓抑憤怒才會造成
無法控制的後果和令人害怕的狀況。

憤怒中蘊含的是力量,
你怎麼用這個力量是你的選擇。

實際上悲劇和災禍不是因為憤怒而生,
而是因為你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有的人用這個力量去生氣去破壞去攻擊,
有的人用這個力量去爭取去發展去保護。

怎麼用是你的選擇,
但這個力量是寶貴的資源,
就像汽車的馬達。

當一個人憤怒的時候,
我們內心的聲音是什麼?

「這太過分了!」

「怎麼可以這樣?!」

「這太不應該了!」

我們內心一直在追求公平與合理的被對待
這就是自尊與自重,希望更好的力量。

盡管每個具體的憤怒的人,
他們頭腦裡的觀念、界限千差萬別,
並不總是合適,尤其是人在遷怒的時候。

但這裡面的傾向是追求自愛和自重。
能夠合理表達憤怒的人
都不會過於內在受傷,不會患憂鬱症。

嫉妒:告訴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嫉妒告訴你自己
想要的是什麼,以及多麼想要。

若你能夠穩住神,
不去急於排除這種不快,
不去急著詆毀、誹謗、發洩不滿,

而是能夠對自己進行細細的觀察:
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有很多的飢餓,
尤其是童年時的完全無助的飢餓。

嫉妒來源於我們
想要卻暫時還沒有的東西,

或者自己覺得不屑、
但有沒能獲得的東西。

簡而言之:
嫉妒就是我們沒能看見、
迴避和逃避的內在需要。

嫉妒本身是一種飢餓感,
它不來源於肉體,而來源於精神。

填補精神飢餓最好的方法是:
先接納自己這裡是飢餓的,
然後如果真的很想要,那就去努力,
如果自己不想要,那就徹底的把它放下。

雖然自我檢查內在需求
並不是一條輕易的路,
但這是一條通往愛和希望的路。

而讓我們難受的嫉妒,
正是提醒我們看見需要的信號燈。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