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的娃黏人又膽小,培養寶寶的安全感,爸媽不要悄悄離開
-
- 06-27
養孩子就是升級打怪的過程,
寶爸媽們一路過關斬將,
將嬰兒脹氣、睡眠不穩、寶寶濕疹
……通通打倒!
寶寶終於大一些了,
有了自主意識,寶爸媽終於可以輕鬆啦?
想——得——美!
什麼是分離焦慮期?
你的寶寶原本可以自己安靜呆在一個地方自己玩,
被不認識的人抱起來也會笑呵呵的,
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他變了,
他開始粘人愛哭,
一發現你離開或是陌生人靠近就會大哭,
寶寶的種種分離焦慮和黏媽媽的現象,
說明寶寶進入了分離焦慮期,
這個時期也是依戀期。
分離性焦慮多見於小孩,
指的是孩子跟家人有感情上的過分依賴,
一旦離開情感上依附的人,
會產生心理和生理上改變。
多表現為:哭鬧、發脾氣、打人、粘人等。
分離焦慮期從寶寶6個月左右開始,
持續到寶寶18月齡,甚至到24月齡。
分離焦慮期持續長短,跟寶寶的安全感建立有關係。
6-18個月大的寶寶,還沒有「物體恆常性」的概念。
就是說物體在自己眼前,
就確認物體是存在的,
物體消失在自己眼前,
就認為物體不存在了。
所以當媽媽不在身邊時,
寶寶就會十分恐懼焦慮,認為媽媽消失了。
其實這也是,寶寶依賴媽媽的表現。
分離焦慮會持續多久?
發展心理學認為,
「分離焦慮」是孩子在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是孩子心智成熟的必經之路。
調查發現,
大部分孩子的分離焦慮高峰期集中在10個月到18個月,
也有孩子從6、7個月時就出現分離焦慮,
隨著孩子認知發展的日益成熟,2、3歲時會得到緩解。
不少媽媽會在這個時候感受到罪惡感,
因為寶寶只認自己,
但自己有時候也需要一個人的空間,
這種糾結會極大地給媽媽們壓力。
其實,寶寶在離開媽媽的時候會焦慮,
這是很自然的事,
分離焦慮常常說明媽媽和寶寶有著緊密的關係,
所以,不需要因為你需要離開他去做其他的事而感到愧疚,
別對自己太苛刻,這個階段,會隨著時間過去。
分離焦慮期有哪些異常行為?
特別抗拒分離
分離焦慮期的孩子特別抗拒分離,
尤其抗拒與寶寶的依戀對象(一般是媽媽)分離。
與他們分離時,
寶寶會表現為哭鬧不止甚至亂踢亂打。
喜歡黏人,尤其喜歡黏媽媽
分離焦慮的寶寶會把媽媽看得非常緊,
甚至在媽媽吃飯、上衛生間都會黏在一起,
讓媽媽很無奈。
難以融入新環境
分離焦慮期的孩子到陌生環境會變得謹慎、膽小,
總是機警地觀察環境而不能快速融入環境。
處理方式
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
媽媽處理的方式很重要,
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和寶寶的依戀關係,
而母子依戀關係建立得不好的寶寶,
處理分離情緒就會出現困難,
甚至還會影響成年後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
提前在家練習分離
置身家裡熟悉的環境,
孩子感覺更加放心,
練習起來更容易入戲。
媽媽對孩子說:「我要離開這房間,去廚房拿蘋果,拿完蘋果就回來。」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
讓孩子單獨在房間待半分鐘、一分鐘、兩分鐘
……循序漸進地把離開的時間拉長。
給孩子和看護人時間適應彼此
請家裡老人、親戚或者請保姆照看孩子,
一定記得要給看護人和孩子留出彼此適應的時間。
不要將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寶寶
孩子總是想要得到父母全神貫注、
持續不斷的關注,愛和陪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度過分離焦慮是必然的。
在孩子分離焦慮期,
父母首先要對自己、對孩子有信心。
知道這種現象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是一件好事,不因為孩子的哭鬧,
而緊張焦慮,把情緒帶給寶寶。
相信自己,耐心安撫寶寶的情緒,
分離焦慮期會平穩度過的。
製造輕鬆的家庭氛圍
儘量讓家裡處於一個輕鬆的氛圍,
不要把不開心的事兒帶回家,
因為媽媽不開心的情緒會給寶寶帶來緊張感。
長期處於緊張的氛圍,很容易導致寶寶產生焦慮感。
所以,爸爸媽媽們,
在進家門之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情!
為寶寶準備熟悉的安撫物
如果寶寶能有一個平時非常喜歡的安撫玩具,
它將會在這個時候發揮重要的作用。
如果還沒有,
你可以嘗試用一件有媽媽味道的睡衣,
來當作在媽媽離開時安撫寶寶的代替物。
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
媽媽要儘可能減少必須離開寶寶的次數,
如果必須離開,
要用寶寶能夠聽得懂的話告訴他,
媽媽要離開一小會兒,但很快就會回來。
但是千萬不要採取如下做法:
不理睬寶寶的哭聲,狠心的走開;
硬掰開寶寶的手,然後離開;
把寶寶單獨隔離到另一個地方,不讓他看見,然後趁機走開;
趁寶寶玩得高興的時候,偷偷地走開。
我們要做的只是不逃避、不欺騙、
不偷偷摸摸的離開,
我們學習嘗試這些訓練方法,
也是為了更加科學的面對並且陪伴、
鼓勵著孩子儘快度過這個分離焦慮的階段。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